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24-05-13

1.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010
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根据对
2010
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并结合与
09
年我国国际收支情况的对比。
2010
年总体,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储备资产持续增长。
以下为国际收支主要项目分析:
 
一.经常项目
 
2010
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
3054
亿美元,较
09
年增长
17%
。
 
1.
货物贸易
 
2010
年,
我国货物贸易规模达历史最高,
但较之
09
年,
2010
年货物贸易未出现大幅增
长,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货物贸易顺差
2542
亿美元,较
09
年增长
2%
,其中
10
年我国出
口总值为
15814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1%
;进口总值为
13272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39%
。由
于我国
10
年货物贸易,
货物进口增速
>
货物出口增速,
所以
10
年与
09
年相比,
货物贸易规
模相当。
 
2. 
服务贸易
 
2010
年,
我国服务贸易收入
1712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32%
;
服务贸易指出
1933
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
22%
;逆差
221
亿美元,下降
25%
。
10
年我国服务贸易呈现以下特点:服务贸易
总体规模继续保持增长,
且贸易逆差缩小。逆差主要来源于运输,
旅游,保险服务和专有权
利使用费和特许费等项目。
其中,
近年来旅游支出的增加与我国国民收入增加,
出境旅游热
等密不可分。
 
3. 
收益
 
2010
年,我国收益顺差大幅增加,顺差
304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3.2
倍。
10
年我国对
外置产规模的扩大,
投资收益为
182
亿美元。
同时。近年来国际劳务往来密切,越来越多的
国人选择海外工作,
10
年,我国海外务工人员劳动收入大幅上涨,劳务报酬净流入
122
亿
美元,较
09
年增长
70%
。
 
二.资本和金融项目
 
2010
年,由于欧美等国的债务危机影响,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略有震荡。
10
年,资本
和金融项目顺差
2260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25%
,外债规模略有上升,外汇贷款增加。
 
1
.
 
直接投资
 
1.1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
 
2010
年外国在华直接投资流入
206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2%
,撤资清算等流出
217
亿
美元,下降
32%
;净流入
1851
亿美元。从外国来华投资的产业结构看,
2010
年。制造业,
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银行业,其他金融机构,保险业,证券业受到外资青睐。从
在华投资流向看,
外国资金依然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
虽然西部少数省份外资直接投资增速,
但投资量依然很小。
 
1.2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2010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入
67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41%
,撤资清算等流出
76
亿美
元,下降
83%
;净流出
602
亿美元,增长
37%
。从投资目的地来看,我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
接投资去向依次为亚洲,拉丁美洲,大洋洲,欧洲,北美和非洲;从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我
国非金融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涉及商务服务业,
采矿业,
制造业,
批发和零售业,
交通运输业,
房地产,
建筑业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等众多领域;
从投资方式看,
我国非金融部门的对外
直接投资中。
,国内有竞争力的企业更多地采用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跨国并购趋
于活跃。
 
三.证券投资
 
2010
年.证券投资项目净流入
240
亿美元,较
09
年下降
38%
。其中,我国对外证券投


资净流出
76
亿美元,
09
年为净流入
99
亿美元;
 
四.储备资产
 
2010
年,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
417
亿美元,较
09
年新增额扩大
18%
。其中,外汇储
备增加
4696
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增加
22
亿美元。

2010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分析报告

2. 2005年中 国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表分析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关于最近五年的中 国 国 际 收 支 平 衡 表分析,任意一年
 
   解析: 
  
 一、2004年国际收支形势分析
 
  2004年,在全球低利率、低通货膨胀、股市复苏、贸易扩大和跨国并购活跃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2004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增长4.8%,欧元区经济增长2%,日本经济增长1.8%。由于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区的景气扩张基础坚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贸易组织(WT0)和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DC)等国际组织普遍调高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中国经济在国际贸易、投资和国内需求强劲增长的拉动下,继续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在此基础上,国际收支将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格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人民币汇率继续保持稳定。
 
  1.经常项目顺差基本持平
 
  
 
  2004年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规模变化不大,但内部结构出现了一些调整。预计全年顺差在450亿美元左右,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货物贸易顺差有所下降,服务和收益项目逆差回落,经常转移项目顺差扩大。
 
  (1)货物贸易顺差减少。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高速增长,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前三个季度,进口比出口高3个百分点,货物贸易顺差39亿美元,同比减少53亿美元,下降58%。根据国际收支统计口径,预计全年顺差达到380亿美元左右,同比略有下降。
 
  (2)服务贸易逆差下降。2004年中国服务贸易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旅游、其他商业服务、计算机信息和建筑服务高速发展,但由于中国目前在大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比较劣势,运输、保险、专有权利特许服务和涉外技术咨询等依然出现了较大的逆差。2004年上半年,由于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顺差扩大,计算机信息服务由逆差转为顺差,中国服务贸易逆差有所回落,改变了近几年逆差不断扩大的发展趋势,服务贸易对外竞争力有所改善。逆差项目的构成并未发生变化,仍主要集中在运输、保险和专有权利使用和特许费等项目,逆差规模分别为62.3亿美元、26.96亿美元和17.18亿美元。其中,运输和保险项目由于上半年进口的快速增长,逆差分别上升33%和40%。预计全年逆差80亿美元,同比逆差略有回落。
 
  (3)收益项目逆差有所下降。随着中国对外金融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投资收益项下收入增幅超过支出,收益项目逆差同比缩小。上半年收益项目逆差23.99亿美元,同比降低34%,预计全年逆差额在50亿美元左右,比2003年有所减少。
 
  (4)经常转移顺差继续扩大。2004年上半年经常转移顺差达到98.82亿美元,同比增长32%。其中侨汇和工人汇款收入达到64.17亿美元和20

3. 分析我国近10年来的国际收支情况.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较快增长。

  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其中,按照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项目顺差2177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88亿美元,收益项目顺差118亿美元,经常转移顺差292亿美元。

  2006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其中,资本项目净流入40亿,直接投资净流入603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出676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入133亿美元。

  我国国际储备资产继续增长。2006年末,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了2475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一)结构性失衡
  因为一国国内生产结构及相应要素配置未能及时调整或更新换代,导致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周期性失衡
  跟经济周期有关,一种因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使一国的总需求、进出口贸易和收入受到影响而引发的国际收支失衡情况。
(三)收入性失衡 
  一国国民收入发生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定时期一国国民收入多,意味着进口消费或其他方面的国际支付会增加,国际收支可能会出现逆差。
(四)币性失衡
  因一国币值发生变动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当一国物价普遍上升或通胀严重时,产品出口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在其他条件不便、变的情况下,出口减少,与此同时,进口成本降低,进口增加,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反之,就会出现顺差。
(五)政策性失衡
  一国推出重要的经济政策或实施重大改革而引发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分析我国近10年来的国际收支情况.

4. 分析2005年至2009年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基于央行货币政策的角度。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狭义货币政策: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广义货币政策: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双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摘要]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二者主要是通过实施扩张性或收缩性政策,来调整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二者既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必须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协调而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一、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是调整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在当今社会,一国货币总量指的是以货币单位表示的社会货币购买力总额,主要包括现金(或现钞)和银行存款(“存款货币”),其中,银行存款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而现金所占比重则很小。因此,所谓货币投放,绝不仅指现钞的投放,而更多的是指存款货币的投放。目前一国货币投放的渠道主要有:1、中央银行购入发钞储备黄金(或其它储备物资);2、央行购买储备外汇;3、央行购买国债或给予政府(财政)透支;4、央行向各类贷款银行发放贷款,或者买入贷款银行持有的国债、央行票据、金融债券等,并通过贷款银行向社会发放贷款;5、贷款银行吸收存款后,除交存央行一定比例的存款保证金或保持一定的备付金存款外,向社会发放贷款,并形成贷款投放的乘数效应;6、央行外的各类银行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以及外汇等。另外,从整个国家货币购买力总额看,境外资金流入和本国货币流出境内也会影响社会货币总量(这要进行净流入或净流出量的具体分析)。
  我国目前货币投放最具有调节余地的渠道,一是银行贷款,这也是货币投放最主要的一条渠道;二是各类银行购买国债并通过财政开支向社会投放货币。其它渠道投放货币的伸缩余地都是有限的。这里,财政增加向银行发放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增加货币投放(因而也会形成财政投放的乘数效应);财政兑付向银行发放的国债,就意味着银行减少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回笼)。也就是说,财政收支不仅也体现为社会货币的收付,体现为社会货币的再分配,而且财政向银行发放国债规模的大小就是调整货币供应总量的重要渠道。这也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重要表现。
  二、运用两种渠道,有效调节货币供应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
  一般来讲,社会货币总量就是以货币表示的社会购买力总额,即社会总需求,但从某一时间段看,社会货币总额中总会有一部分脱离社会生产流通领域而沉淀下来,并不形成当期实际的购买力。因此,社会货币总量又可以划分为“流通货币量”和“沉淀货币量”两部分。真正影响一定时期社会有效需求的,不完全是社会货币总量,而主要是流通货币量。当然,流通货币量的变动与货币总量的变动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社会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调节作用看,二者又有明显的差别,是不能相互代替的。
  从货币政策调控的基本对象----银行贷款投放货币的情况看,贷款投放形成的资金属于债务资金,一般有规定的贷款期限,到期要还本付息,贷款利息就是贷款资金的价格或成本。因此,贷款投放更像是资金的买卖行为,能否投放出去,以及实际投放多少,取决于买卖双方的意愿和银行信贷资金的规模,而并非是无条件的。其中,银行可以通过降低贷款利率和贷款条件来增加贷款需求,但降低利率对贷款需求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一个缺乏充分成本效益意识和约束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不计成本、不顾风险地滥放贷款也是不符合银行经营原则和监管要求的,是要严格控制的。银行贷款的增长从根本上讲,决定于借款人对未来收入或投资回报的预期和信心。在面临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通货紧缩压力的情况下,通过扩张性货币政策来刺激货币需求的作用往往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在社会贷款需求旺盛,流通货币量增大,面临通货膨胀压力的情况下,银行作为货币供应者,在控制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却会远远大于其在扩大货币投放方面的作用。另外,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存款利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社会存款意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整沉淀货币量和流通货币量的比例,但社会存款意向同样受多种因素影响,特别是还受到未来收支预期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利率调整对存款的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
  从财政政策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影响来看,在社会存款意愿强烈,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发行国债吸收一部分社会沉淀货币(包括银行沉淀资金),并通过财政开支投放出去,可以直接而有效地调节当期沉淀货币量与流通货币量的比例,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带动民间投资,改善社会收支预期,增强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从而刺激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但发行国债是国家对社会的负债,是要归还的,因此,必须保证国债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要避免因增加财政投资而产生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国债发放的总量必须控制在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以内,避免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同时,还必须看到,财政投资是一种权益性投资,它代表着对被投资企业或项目的所有权,因而享有对被投资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分红和处置的权力,但却没有要求其归还投资的权力。这就意味着财政扩大投资后,一旦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要收回投资是相当困难的,对一些投资期限较长的项目,如果匆忙停止后续投资,还可能造成重大损失。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仅在不同情况下对调节货币总量,特别是流通货币量的影响不同,而且银行贷款与财政投资的性质也是完全不同的。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二者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区别,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我国曾实行过“拨改贷”,将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拨款(投资)改为统一由银行贷款解决,这尽管为解决一定时期的特殊问题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却带来了新的影响深远的问题:企业资本金严重缺乏,财务负担沉重;将由财政解决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解决,使银行失去了贷款控制的标准和自主性,银行成为财政和计委的出纳;银行贷款代替拨款,使企业获得贷款不还的理由(投资是不存在归还问题的),因而造成对国有银行严重的贷款不还的企业诚信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吸取教训的。
  应该强调,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图的体现,尽管政策制定的内部时滞可能比较长,但一经确定,其实施带有强制性,外部时滞却非常短。而货币政策则主要依靠调整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票据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利率等,间接地调整民间存贷款意向和银行贷款意向等,经过多道环节的传导才能产生效果,因此,其外部时滞是比较长的。为推动市场机制不断健全,国家对社会资金供求的调节应尽可能避免行政干预,而应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加以引导,在这种情况下,当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时,财政政策就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同时,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不仅是财政政策调控的重要手段,而且也可以为中央银行发展债券市场开展货币公开市场操作提供必要条件,增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可见,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必须密切配合、互相支持,而不能相互代替、互相推脱。
  三、对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调控的把握标准
  货币总量或社会总需求的调节是非常复杂的事情,要准确把握调节的方向和尺度是很难的,但又是必须加以明确的关键问题。
  我们知道,调节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的目的主要是保持国民经济适度稳定增长,保持物价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劳动就业、社会稳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据此我们可以肯定,货币总量和流通货币量增长率的确定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一般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表示)的增长目标和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的变动目标。保持多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或浮动范围,消费物价总指数的波动控制在多大的范围之内,需要作为重要的国民经济计划指标予以研究并报全国人大核定。这两大指标确定后,即可据以确定货币供应量的控制目标。
  由于货币投放或回笼对GDP的影响具有滞后性,所以货币量目标增长率还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相关函数(简称“关系函数”)的影响。这一关系函数的准确确定,对准确把握货币供应量控制目标至关重要。为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货币流通量的大起大落,“关系函数”可按照前三年(或适当时段)货币总量(近似地以M2表示)和流通货币量(近似地以M1表示)的增长率与同期GDP增长率比值的平均数来分别确定M2和M1的关系函数。在此基础上,再将目标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事项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作为“调整项”考虑进去,即可确定M2和M1的目标增长率。计算公式为:M2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2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M1目标增长率=GDP目标增长率×M1关系函数±物价目标变动率±调整项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M2和M1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发生较大偏差(如相差3个百分点以上),GDP或物价总指数的实际变动率与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如低于最低目标值或高于最高目标值0.5个百分点以上),就应该适当进行反向调整。这样,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就比较明确了。
  确定了货币增长的调节方向和目标后,就要相应调整和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确保货币增长调控目标的实现。
  总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两大基本政策手段,既有不同的调节重点和手段,有着不同的调节影响和作用范围,又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必须正确认识和准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二者应有的积极作用。

5. 1990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8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5933.93亿美元,货物进口5344.10亿美元,顺差589.8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624.34亿美元,支出721.33亿美元,逆差96.99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208.44亿美元,支出240.67亿美元,逆差35.23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43.26亿美元,支出14.28亿美元,顺差228.98亿美元。------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10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531.31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96.90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入379.08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特别提款权增加1.61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4.7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2086.8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增加1168.44亿美元的水平。外汇贮备较多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能力增强,对加强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其货币的信心十分有利,相应的也有助于本币汇率的上升。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偿债能力也进一步加强。 我们知道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差额分析法,其中差额为每笔交易的借贷方之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主要差额项目包括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项目差额,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差额以及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对2008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 经常项目差额分析 经常项目差额是由经常项目的借方和贷方之差,经常账户由三个子项目构成,分别为货物与服务项目(又称贸易项目)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因此经常账户差额就可以写为: 经常账户差额=贸易账户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如果差额为正,则经常账户盈余,如果为负则经常账户赤字,如果为零,则经常账户平衡,,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其子项目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经常账户的变化。 为了是要分析的问题更加清晰我们将采用上文提到的横向和纵向分析法进行分析 1,经常项目差额横向分析 货物和服务差额分析 2008年经常账户盈余686.59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项目顺差492.84亿美元,贸易项目中货物实现顺差589.82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96.98632亿美元,观其服务项目下的子项目,其中顺差的有,旅游(65.90亿美元)建筑服务(1.29亿美元)计算机与信息服务(3.84亿美元)广告与宣传(1.50亿美元)和其他商业服务(74.73亿美元),在顺差中又以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最佳,这说明我国在旅游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逆差项目有运输(124.76亿美元)通讯服务(0.32亿美元)保险服务(57.43亿美元)金融服务(0.44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42.60亿美元)咨询(15.82亿美元)电影和音响(1.35亿美元)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1.525亿美元),其中在逆差中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较大比例,说明我国在这几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有待提高,及时找出原因,对其内部组织结构加以调整和优化。 其他项目差额分析 从所给数据来看,贸易项目的顺差在经常账户中占绝大部分,经常转移项目的顺差也在逐年增加,3003年其为176.34亿美元,而在收益项目逆差中,主要由投资收益逆差所引起的。2008年收益项目逆差352.27亿美元,切投资收益逆差415.49亿美元,经常转移项目顺差228.98亿美元。

1990年至2011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分析

6. 中国2012年国际收支平衡表

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08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呈现“双顺差”,国际储备保持快速增长。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686.59亿美元,同比增长50%。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计算,货物出口5933.93亿美元,货物进口5344.10亿美元,顺差589.82亿美元;服务项目收入624.34亿美元,支出721.33亿美元,逆差96.99亿美元;收益项目收入208.44亿美元,支出240.67亿美元,逆差35.23亿美元;经常转移收入243.26亿美元,支出14.28亿美元,顺差228.98亿美元。------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108.60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其中,直接投资净流入531.31亿美元,证券投资净流入196.90亿美元,其它投资净流入379.08亿美元。 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2008年中国国际储备快速增长,其中,特别提款权增加1.61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减少4.78亿美元,外汇储备增加2086.81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增加1168.44亿美元的水平。外汇贮备较多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稳定汇率的能力增强,对加强外汇市场参与者对其货币的信心十分有利,相应的也有助于本币汇率的上升。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的偿债能力也进一步加强。 我们知道国际收支平衡表采用差额分析法,其中差额为每笔交易的借贷方之差,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主要差额项目包括经常项目差额,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储备资产项目差额,接下来本文将从这些差额以及之间的关系入手来对2008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横向和纵向分析。 经常项目差额分析 经常项目差额是由经常项目的借方和贷方之差,经常账户由三个子项目构成,分别为货物与服务项目(又称贸易项目)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项目,因此经常账户差额就可以写为: 经常账户差额=贸易账户差额+收益差额+经常转移差额 如果差额为正,则经常账户盈余,如果为负则经常账户赤字,如果为零,则经常账户平衡,,经常账户差额的变化受其子项目差额的影响,其子项目和内部结构的变化都将直接影响经常账户的变化。 为了是要分析的问题更加清晰我们将采用上文提到的横向和纵向分析法进行分析 1,经常项目差额横向分析 货物和服务差额分析 2008年经常账户盈余686.59亿美元,其中货物和服务项目顺差492.84亿美元,贸易项目中货物实现顺差589.82亿美元,服务项目逆差96.98632亿美元,观其服务项目下的子项目,其中顺差的有,旅游(65.90亿美元)建筑服务(1.29亿美元)计算机与信息服务(3.84亿美元)广告与宣传(1.50亿美元)和其他商业服务(74.73亿美元),在顺差中又以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最佳,这说明我国在旅游业方面的国际竞争力较强,,逆差项目有运输(124.76亿美元)通讯服务(0.32亿美元)保险服务(57.43亿美元)金融服务(0.44亿美元)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42.60亿美元)咨询(15.82亿美元)电影和音响(1.35亿美元)和别处未提及的政府服务(1.525亿美元),其中在逆差中运输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占较大比例,说明我国在这几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不足,有待提高,及时找出原因,对其内部组织结构加以调整和优化。 其他项目差额分析 从所给数据来看,贸易项目的顺差在经常账户中占绝大部分,经常转移项目的顺差也在逐年增加,3003年其为176.34亿美元,而在收益项目逆差中,主要由投资收益逆差所引起的。2008年收益项目逆差352.27亿美元,切投资收益逆差415.49亿美元,经常转移项目顺差228.98亿美元。

7. 请分析中国近五年的国际收支状况有何特点

1 我国国际收支基本情况总体上来说,近五年来我国国际交易活动频繁且总量巨大,增速也很快,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经常项目的借贷发生额从2005年的1646万亿,增长到2008年的3 025万亿,增长几乎翻倍;资本项目的借贷发生额由2005年的774万亿,增长到2008年的1520万亿,也几乎成倍增长。虽然由于2008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全球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的改变,但是我国的国际收支仍然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2 我国国际收支特点
  
  ①我国顺差连年增长,规模巨大,增长迅猛但有所回落。我国顺差连年增长,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局面。国际收支总顺差由2005年的2 238亿美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4451亿美元,增长虽然放缓但是数额仍然巨大。期中经常项目占总顺差比重远远高过资本项目占总顺差比重,最高超过95%,最低也不低于65%,突出反映了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结构的特点。
  ②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集中在经常项目,而经常项目中又主要集中在货物和服务项目中的货物项目上。服务项目逆差扩大。货物和服务项目在2005年到2008年的4年期间,借贷总额由1549万亿美元增长到2814万亿美元,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2009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了1050万亿美元,通过横向比较世界各国,发现我国的货物贸易仍较其他贸易伙伴表现较好。
  在货物贸易实现巨大顺差的同时,服务贸易的贸易逆差却不断迅速扩大,仅2009年上半年的贸易逆差就超过了2008年

请分析中国近五年的国际收支状况有何特点

8. 2009年和2010年国家财政的收支情况

  2009年国家财政收支情况
  收入情况:
  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5084亿元,比上年同月增加1822亿元,增长55.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1831亿元,同比增长1.4倍;地方本级收入3253亿元,同比增长30.2%。本月收入增幅较高,主要是因为上年12月收入基数很低,以及当年成品油税费改革后消费税增加较多,投资、信贷快速增长带动房地产、建筑安装业营业税大幅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执行初步统计数为68477亿元,比上年增加7147亿元,增长11.7%。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5896亿元,同比增加3216亿元,增长9.8%;地方本级收入32581亿元,同比增加3931亿元,增长13.7%。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505亿元。
  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59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税收入8962亿元,比上年增长26.1%。主要收入项目:国内增值税增长2.7%,国内消费税增长85.3%(剔除成品油税费改革和卷烟消费税政策调整的增收因素后增长7%左右),营业税增长18.2%,企业所得税增长3.2%,个人所得税增长6.1%,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增长4.6%,关税下降16.2%,证券交易印花税下降47.9%,车辆购置税增长17.5%。另外,出口退税64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相应减少财政收入。

  支出情况:
  12月份,全国财政支出19638亿元,比上年同月增加2870亿元,增长17.1%。其中,中央本级支出3372亿元,同比下降6.6%;地方本级支出16265亿元,同比增长23.6%。
  1-12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执行初步统计数为75874亿元,比上年增加13281亿元,增长21.2%。分中央地方看,中央财政支出43901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5280亿元,同比增长14.5%,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28621亿元,同比增长29.8%。地方财政用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资金以及地方本级收入安排的地方本级支出60594亿元,同比增长23%。地方财政结转下年支出260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