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为什么不是中国国花

2024-05-12

1. 梅花为什么不是中国国花

中国的国花是牡丹
2019年7月15日,中国花卉协会在中国林业网、中国花卉协会网站和“中国花卉协会”微信公众号发出《投票:我心中的国花》,向公众征求对中国国花的意向。
广大公众对国花高度关注,积极踊跃参与,截至2019年7月22日24时,投票总数362264票,投票结果牡丹胜出,得票高达79.71%

扩展资料:
中国是世界牡丹的发祥地和世界牡丹王国。中国牡丹园艺品种根据栽培地区和野生原种的不同,可分为4个牡丹品种群,即中原品种群、 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
牡丹色、姿、香、韵俱佳,花大色艳,花姿绰约,韵压群芳。栽培牡丹有牡丹系、紫斑牡丹系、黄牡丹系等品系,通常分为墨紫色、白色、黄色、粉色、红色、紫色、雪青色、绿色等八大色系;
按照花期又分为早花、中花、晚花类,依花的结构分为单花、台阁两类,又有单瓣、重瓣、千叶之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花

梅花为什么不是中国国花

2. 为什么梅花是中国的国花

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象征,虽然不写入宪法,但为各国人民高度重视,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
1903年,清朝赦定牡丹为国花;1915年版《辞海》载:“我国向以牡丹为国花”;1929年,前国民政府将梅花定为国花。

如今,中国尚未决定现代意义的国花,是将分布在黄河流域的牡丹作为国花,抑或将分布在长江流域的梅花作为国花,中国有关方面为此犹豫不决。牡丹象征着雍容华贵,与目前国家经济现状和政府所宣传的“节俭”不甚相符;梅花象征着坚忍内敛,与开放性的国家政策稍有出入。国花无法确定的背后似乎是上述理念冲突在起作用。

3. 梅花在中国的地位是什么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 (说明梅花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说明梅花的精神,不怕外界环境的恶劣) 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说明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必须要有梅花的精神,要向梅花学习) 我想起了两个人 鲁迅 他有一句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 还有一个就是 江姐被日本人关在重庆,严刑拷打,最难得的就是,被竹签钉十指都不低头求饶... 还有很多像他们这样的人 比如 孙中山,叶廷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梅花就是傲,,骄傲,,一种正义拼搏的傲气 傲气冲天啊........
你好,望采纳。

梅花在中国的地位是什么

4. 梅花为什么是我国最有名的花

  梅花在中国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是极具观赏性和文化象征的植物。1929年,梅花曾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确定为国花。[4]  自1980年代开始,一直有人积极推动定梅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花,还有许多地区把梅花定为市花、县花。
  梅花是蔷薇科李属的落叶乔木,有时也指其果(梅子)或花(梅花),学名为Prunus Mume。梅花通常在冬春季节开放,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也与松树、竹子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中华文化有谓“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梅花凭着耐寒的特性,成为代表冬季的花。梅花原产于中国,后来引种到韩国与日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及药用价值。中国文学艺术史上,梅诗、梅画数量重多。梅花是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5. 中国最有名的花为什么是梅花?

梅花是中国文人的脊梁!
     传承梅花精神弘扬太湖文化
 
梅花自从进入中国文人心灵世界以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文人的精神世界,它一直是我们的密友……昨天下午本报携手凤凰卫视主持人王鲁湘,对话著名学者苏州大学教授马亚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张立辰、陈平以及著名评弹演员盛小云等,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太湖梅文化。
 
    苏州赏梅历史由来已久,然而梅树梅花作为观赏植物又是何时进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许多大学者都认为是两宋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生活方式,从赏梅文化是否能印证这一观点?赏梅活动可分为大众与小众两种形式。苏州民众赏梅的民俗从什么时代形成的?为何苏州民众如此爱梅?小众的也就是文人的赏梅有许多讲究,有时还很仪式化,对赏梅环境和天地人的条件有许多需求。访梅、寻梅、探梅、折梅、插梅、嗅梅、品梅……从梅花插瓶的花艺到泡上一壶梅花茶,文化名家“太湖论梅”从形象的“梅艺”开场,现场掌声不断,文化名家们时而引经据典,时而妙语连珠,与观众一起分享独特的赏梅感悟,现场时而轻松愉快,时而发人沉思,火花的碰撞不断,诸如推出“名梅”评选活动,保护形神兼具的“古梅”;将一年一度的赏梅盛事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效仿古人赏梅过程“仪式化”,推出本土特色的“梅道”等,引来台下叫好声一片。
 
    王鲁湘曾就读于湘潭大学中文系、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攻读中国美学史专业,先后任教首都师范大学、受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2001年入香港凤凰卫视任高级策划、主持人、评论员,作品多次斩获“华表奖”、“星光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策划主持凤凰卫视 《寻找远去的家园》、《纵横中国》、《世纪大讲堂》、《文化大观园》等。嘉宾张立辰先生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平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十多年来,张立辰与陈平师生俩跑遍国内著名的赏梅胜地,问梅寻梅,并画梅成“痴”。盛小云则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的评弹演员;马亚中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古代文学省级重要学科首席带头人。文化名家的太湖论梅从梅的植物学的一些特点展开,逐渐的探讨到中国人何以以梅为友,以梅为君子,最后何以成为我们中国文人的挚爱,以至于成为苏州以及中国广大老百姓的挚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梅文化,“论梅”就这些问题一一展开。

    插梅、泡梅花茶均有“道”
 
    【插花要有取舍,这个大体还可以,但还需要去掉一些,去什么?留什么?这就是审美的高低。】
 
    王鲁湘:今年的第十五届太湖梅花节和以往不同,就是增加了一个“文化名家太湖论梅”的这样一个论坛的环节。我昨天到达苏州的时候,看到了姑苏晚报在头版有一个很大的广告,广告词写的非常好,我在这里借用一下,作为太湖论梅的开篇词:有一朵梅,不经意落于千年前含章殿下寿阳公主的前额,印下五瓣花痕,引“梅花妆”惊艳于世。有一树梅,在西湖孤山,让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二十年不入尘世。有一片梅,那是王冕手植,并筑“梅花屋”,与千株梅花朝夕相处。
 
    这就把梅花的故事徐徐道来。今天大家可以看到现场在我们的案头,素净的白瓷瓶里面插上了红白的梅花,我们瓷器中间有一种叫做梅瓶,但是口子特别小,所以被称为梅瓶。那么插梅本身也是梅文化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插梅是有很多艺术讲究的,今天在这里有两位当代的画梅高手,有请张立辰教授和陈平教授来点评一下,看看经过你们插过的梅花是什么样的感觉。
 
    陈平:因为我们赏梅都是喜欢半花半蕾,我们看梅和欣赏梅往往喜欢自然的梅。
 
    王鲁湘:我们过去执梅、玩梅的时候,都会经过自然生长的那样一种自然形态,但是有一些文人喜欢对梅进行激烈的造型改造,这也成了中国园艺艺术的一部分,这样一部分张教授您怎么评价。
 
    张立辰:应该说各有特色吧,但主要还是陈教授讲的,以自然为主,因为文化与自然之间,有天人合一的东西在里面。另外,加工不能过头,我还是反对工艺化的东西,要在加工的同时懂得与自然相结合。现在插梅花,随便摘两枝,但是插的时候要有主次,像舞蹈人物一样,要有姿态,其实它是有自己造型的。另外花苞和枝干的曲直刚柔带有韵味和韵律,要是两枝以上一定要有主次,要有姿态的变化,这样的话,插的时候左右高低正侧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插出来就有审美含量了,而不是一般的随便插上几枝。
 
    王鲁湘:插梅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情操,张教授认为适当的艺术加工是可以的,但是有一个底线,不能变成“病”梅。比如说在花朵的选择上面,陈教授主张半蕾半花。像我身边这个梅就很不错,有半开的,有大大小小的花骨朵儿。
 
    张立辰:插花要有取舍,这个大体还可以,但还需要去掉一些,去什么?留什么?这就是审美的高低。
 
    陈平:梅就像水墨画一样,绘画追求天然,其实园林也在追求天然,刚才讲到梅花有追求天然的一面,但也会把它搬到厅堂中去。搬到厅堂里面,经过加工的梅花也是在追求天然,枝干如虬的姿态。
 
    王鲁湘:谢谢两位教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今天四位嘉宾加上我这个主持人,我们的这个阵势像不像一枝梅?我们四位男士就是梅的枝干,这上面只开了一朵梅花,位置也恰到好处,在枝干黄金分割点上头,这一朵梅花就是我们苏州著名的评弹演员盛小云女士。今天盛小云女士除了和我们一起论梅以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要用一枝梅花给每位沏上梅花茶。现在我们周围都摆上了茶盏,下面有请盛女士给几位男士茶盏里头放梅花。(盛小云泡梅花茶)
 
    王鲁湘:其实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就把古人赏梅中间的几个环节都已经包括了。首先,我们的梅花梅枝能够到达现场,一定是有人已经去访过梅、寻过梅、探过梅了;然后到了梅林里头折了梅,把梅枝带到现场,然后两位著名画家插了梅;插完梅以后,著名的评弹演员盛女士给我们沏梅花茶;然后我们嗅了,这样一个环节是多么的丰富,我们的古人就是在这样一个丰富的环节里面熏陶着自己的文化心灵和审美心灵。

    千丝万缕牵连着普通人的生活
    【好多描写梅花的诗,都不用浓烈的壮观的笔墨,常常是描绘比较孤寂的美,古代的士大夫欣赏这种美。】
    王鲁湘:刚才盛女士讲话的时候,我就如闻天籁,请问盛女士,在我们苏州的评弹中间,有没有关于咏梅方面的题材?
    盛小云:当然有,评弹是苏州文化的土特产,土生土长的,在评弹里面跟梅花相关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我们有一部经典的长篇《三笑》,唐伯虎和秋香两个人在梅亭边定下了终身。
    盛小云:故事说唐伯虎追秋香追到无锡,然而他要见秋香,肯定不容易,秋香在中门里面跟着老太太。唐伯虎侍候两位少爷,少爷叫唐伯虎到花园里面折几个梅枝。当他进了花园正好看到一幕情景,就是在梅亭旁边采梅花的秋香。假山上方的一枝梅花特别漂亮,秋香爬到假山上去摘。摘下来之后,她突然感觉自己怎么爬了这么高,然后就慌了手脚了。正好唐伯虎出现了,他就伸手接她一下,当然秋香开始还不敢碰他,但是自己站得太高,就含羞的接了一下。这回书是我们苏州评弹的经典选回。
 
    盛小云:当然还有非常著名的毛主席诗词《卜算子·咏梅》
 
    王鲁湘:请马亚中教授介绍一下,梅花首先是一种植物,我们中国开花的木本植物太多了,那么梅花在植物学当中有哪些显著的特点,使得我们后来的文化人在精神上升华它?
 
    马亚中:我们欣赏这个梅,不是普通的观赏形态。第一,梅花在冬天结花蕾,到了春天,它先百花而开;第二,梅花色彩是淡的;梅花的香不浓烈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幽香、暗香。而且梅花花形也小,从形态上来讲是不那么吸引眼球的。所以欣赏梅,我觉得主要是欣赏它的精神,这个精神跟它的生物特性是有关系的,傲雪凌霜。好多描写梅花的诗,都不用浓烈的壮观的笔墨,常常是描绘比较孤寂的美,古代的士大夫欣赏这种美。
 
    王鲁湘:刚才马教授说到了梅花的好几个特点,和大自然中的一个常识好像是不符合的。因为常识告诉我们,往往是春风初度以后,气温回升,万物苏醒的时候花儿才开放。但是在寒冬腊月里头,极端的气候之下,我们也会看到有一种花,它会傲寒独放。这个特点当然很容易让一些人想到,人在某种极端的艰难困苦的情况之下,如何让自己照样活出精神来,活得精彩。梅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王鲁湘: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我们中国的农业文明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而且我们国土的纬度跨度也很大,所以我们不仅四季分明,而且在四季中间划分出24个节气。为了配合节气,我们在大自然中间找到了相应的24种花,其中第一的就是梅花。梅花为首,就是它独占天下春,或者先占天下春。我想是不是因为这个,后来很多文人激赏梅花。
 
    马亚中:我觉得这是肯定的。梅花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百花开的时候,它这个报春者也不居功自傲,与百花同乐。这样看来梅花除了孤傲的一面,还有谦卑的一面,“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把这一点揭示出来了。
 
    王鲁湘:不过,梅是不是也有酸寒的一面?
 
    马亚中:(笑)古代的文人容易酸。从正面讲是品德高尚,但是刻意清高以后就有一种酸味了。在现代社会中孤芳自赏,我觉得不是太好,还是要跟时代同步,要跟社会交流,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不要学梅花孤寂的这个特点。
 
    王鲁湘:过去由于“士”这个阶层在春秋战国以后,逐渐失去了等级,特别是魏晋后就出现了寒族知识分子。我想文人们对梅花激赏,其实是寒族士子对梅花激赏。
 
    我们已经说到了关于梅的酸,因为梅花花落了以后,会结出一个果子,那个果就是梅子。这梅子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是“酸”,用两个字就是“很酸”。由于酸的特性,梅花成为我们中国人最早的经济作物。因为用盐和酸可以调出各种合适的味道,所以在我们吴中地区,它被农民比较广泛的种植,由此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梅酸”并不是过时的东西,到今天为止还在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间占有一席之地。盛小云女士是地道的苏州人,请给我们讲讲苏州人怎么吃酸。
 
    盛小云:我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吃青梅,酸酸甜甜的很好吃,还有夏天吃的酸梅汤,是用酸梅汁调出来的。还有梅花糕这种精致的点心大概也是苏州特产。我们评弹书台上常用一把折扇作道具,有些扇头就是梅花形,至于书画家们在扇面上常会题、画些梅花、梅枝。
 
    在苏州人的生活当中,跟梅花牵连的东西还真不少。我刚才谈了评弹,另外还有昆曲,昆曲大家都知道的,现在非常火的《牡丹亭》,梅花在《牡丹亭》这个戏当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男主角叫柳梦梅,但本名不叫柳梦梅,叫柳春卿。他做了一个梦,梅树下站着一个漂亮的女子,说与他有姻缘,所以他就把名字改成“柳梦梅” 。而杜丽娘一番“惊梦”幽思过度,弥留之际要求父母将其葬于花园大梅树下,父母痛失爱女,特意为她建了“梅花庵观”供奉神位。三年后,柳梦梅在梅树底下碰到了杜丽娘的魂魄,杜丽娘因此重生。一部《牡丹亭》中最美妙的故事其实都与梅花相关啊!
 
    王鲁湘:好像我们苏州有很多人都在名字当中爱用个“梅”字,而且男生也不例外?
 
    盛小云:是的!比如说我的太师傅姚荫梅,就是个男生,我们评弹界就有梅字辈。我还记得在老师家里看到过非常醒目的一副字“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与我们的渊源还真不浅。

中国最有名的花为什么是梅花?

6. 梅花是什么花

梅:小乔木,稀灌木,高4-10米;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叶边常具小锐锯齿,灰绿色。花单生或有时2朵同生于1芽内,直径2-2.5厘米,香味浓,先于叶开放;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的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倒卵形,白色至粉红色。果实近球形,直径2-3厘米,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味酸;果肉与核粘贴;核椭圆形,两侧微扁。花期冬春季,果期5-6月。2n=16,24。
梅原产中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桩。鲜花可提取香精,花、叶、根和种仁均可入药。果实可食、盐渍或干制,或熏制成乌梅入药,有止咳、止泻、生津、止渴之效。梅又能抗根线虫危害,可作核果类果树的砧木。


梅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7. 梅花为什么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为什么梅花是花中魁首

梅花为什么是中国最有名的花

8. 梅花被视为什么?

  梅花被人们视为花中四君子,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梅花花语为“坚强 ,高雅”。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589年),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南宋杨万里《和梅诗序》)。《金陵志》载:宋武帝(即刘裕,公元420~422年在位)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时文人咏梅、写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鲍照有《梅花落》诗,梁代的萧纲(简文帝)有《梅花赋》,何逊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阴铿有《咏雪里梅》等诗,陈代的苏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咏梅之作。隋(581~618年)、唐(618~907年)至五代(902~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   雪中红梅
  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咏梅名诗。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宋,元400年(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及梅文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同时,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轼、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宫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在九旦山植梅千株。其《墨梅》画、诗,皆远近闻名。赵孟頫、杨维桢、谢宗可、僧明本等,俱有名诗咏梅。现昆明温泉对岸的曹溪寺内有一株700多年前生的元梅·老态龙钟,虹曲万状,仍年年开花、结实。   明、清时;艺梅规模与水平续有进展,品种也不断增多。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年),记载梅花品种达19个之多,并分成白梅、红梅、异品3大类。刘世儒的《梅诸》,汪怠孝的《梅史》,皆记梅花,资料甚丰。明代咏梅之风有增无减,杨慎、焦宏、高启、唐寅诸名家,俱有梅花诗;徐渭、姚涞、刘基等,则均有梅花文赋。清陈昊子的《花镇》(1688年),记有梅花品种21个,而其中的‘台阁’梅、‘照水’梅,均为前所未有的新品种。当时苏州、南京、杭州、成都等地,以植梅成林而闻名。龚自珍(1792~1841年)的《病梅馆记〉云:"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重修成都县志》(1873年)记载‘旱梅’、白梅、官春梅、‘照水’梅、‘朱砂’梅、‘绿萼’梅等甚详。当时,咏梅的书、文、画,争相出世,"扬州八怪"中咏梅、画梅的名家,如金农、李方膺,为世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