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该采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2024-05-13

1. 根据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该采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中央银行经常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存款准备制度,再贴政策,公开市场业务。这三种货币政策工具也称为普通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央行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和紧缩产生全面或一般影响的手段,这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它们主要在总量上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
 央行可以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实现对宏观经济的调节。商业银行面临资金不足时,可以用手中的票据向央行再贴现,实际上是向央行申请的一种再贷款。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支付的利息比率称为再贴现率。 

在经济低迷时期,扩张货币政策应在公开市场上购买政府债券,降低贴现率,减少存款准备金率,包括增加货币供应,促进利率下调,促进投资,减少储蓄,以缓解萧条状况。当一个国家的经济经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将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此时如果采用存款准备金政策,就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反,实施扩张货币政策时,应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扩展数据: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这会影响货币供应。通过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率及经济内信用供给程度,间接影响总需求和总供给理想平衡的一系列措施。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采取措施降低利率,增加货币供应,促进投资和净出口,增加总需求,扩张货币政策。相反,当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过高时,央行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利率、抑制投资、抑制消费、减少总产量或增速放缓,将物价水平调整到合理水平,这被称为紧缩性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公开买卖有价证券(特别是短期国债)来调节货币供应的一种政策性行为。经济过热时,央行通过金融市场出售有价证券,收回货币,起到减少货币供应量、向经济收缩的作用。在经济低迷时期,央行通过金融市场购买有价证券,将货币投入市场,增加货币量,对经济起到扩张作用。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有一个转移机制和一定的时间来实现最终目标。总则:央行使用政策工具到操作目标,再到中间目标和最终目标。

也就是说,央行通过货币工具政策的操作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宏观经济指标。

根据我国目前主要的经济形势,中央银行应该采用哪些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

2. 中央银行通过市场化方式主动调控基础货币的途径有哪些?

(1)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

3.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

中央银行主要通过对货币的发行量、流通量以及利率的控制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经济过热时,提高银行的利率,减少贷款,使社会上货币的流通量降低,达到降温,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就降低利率,刺激消费,带动各产业中货币的周转速度,达到刺激的效果。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总部位于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贷款、利率政策、常备借贷便利。马克思在论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时,揭示了货币流通量规律。决定商品流通中的货币量的因素是: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取决于投入流通过程中的待购商品总量和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量与之成正比;2、同一货币流通次数,即同一单位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货币流通量与之成反比;3、货币流通量决定于待实现的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比,这就是货币流通量规律。利率是借款人需向其所借金钱所支付的代价,亦是放款人延迟其消费,借给借款人所获得的回报。利率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的比率,通常以一年期利息与本金的百分比计算。利率是决定企业资金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是企业筹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利率的作用,利率是调节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亦用以控制例如投资、通货膨胀及失业率等,继而影响经济增长。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

4. 使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是什么

使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的一般性货币政策是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1)存款准备金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2)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3)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

5.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

货币政策的实质是国家对货币的供应根据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情况而采取“紧”、“松”或“适度”等不同的政策趋向。
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市场利率,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来影响民间的资本投资,影响总需求来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调节总需求的货币政策的四大工具为法定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贴现政策、基准利率。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可操作目标,继而中介目标发生连锁变化,最后通过各种渠道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该过程被称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扩展资料:
随着经济形势的动态发展,为了适应当时的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需求,自 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为央行)成立以来,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大致历经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 1984-1993 年,以人民币信贷规模和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第二阶段为 1994-1997 年,央行逐渐弱化人民币信贷规模这一指标,转而提升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指标目标判定的核心指标。
第三阶段是 1998 年至今,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将信贷规模作为经常性的监测指标。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宏观调控的经济目的?

6. 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货币金融学 42_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7. 简述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机制

1、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上
(1)对货币乘数:
央行通过调整Rd(支票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和Rt(非交易存款法定准备金率),影响货币乘数的分母。如果准备金率水平提高,使得货币乘数降低,就会冻结商业银行一部分流动性上交央行,无法参与货币创造,降低货币供给;如果准备金率水平下调,货币乘数增大,商业银行会获得一部分流动性可以用于信贷放款,从而增加货币供给。
央行通过调整再贴现率可以为市场利率的形成加以定位,从而通过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机会成本进行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具体的机制是:当再贴现率提高,市场利率在此引导下提高,增加银行资金的机会成本,从而降低超额准备金率,降低货币乘数分母,增大货币乘数,增加货币供给。
(2)对基础货币: 
央行通过再贴现、再贷款的投放数量,影响基础货币的增减。当央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增大贴现窗口放款,这就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投放,使得这一部分新增的高能货币能够通过货币创造机制形成货币供给。相反,就会回收基础货币,减少货币供给。
央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在债券市场上进行买卖国债、回购市场上进行回购交易、发行特别国债、发行央行票据等方式吞吐基础货币,从而影响货币供给的增减。

扩展资料

央行的货币政策:
央行负责执行国家选择的货币政策。无论是强势货币、金本位货币、联系汇率制度还是货币联盟,央行最基本的工作都包括建立国家币制。当一个国家拥有自己的币制后,就牵涉到货币标准化,基本上就是本票形式:本票是在某些情况下保证将票据兑换为金钱的承诺。过去通常都是金钱可以兑换固定金额的贵重金属。现在有许多强势货币,因此保证兑付不再仅止于保证兑付同币别的相同金额。
央行之所以被称为银行,是因为手中握有资产(外汇、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和负债。央行的基本负债就是流通货币,还有银行本身资产担保的负债。比较不常见的状况是,管辖强势货币的央行创造新货币以支付负债,且理论上并无金额上限。
多数央行会直接(货币联盟的央行采行此法)或间接连动他国货币。在间接的状况下,央行利用握有的外币以固定比率稳住本国货币;使用此机制最值得注意的国家和地区为香港和爱沙尼亚。
在强势货币国家,掌控货币者以货币政策作为达成目标利率或其他目的的快速手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供给机制

简述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机制

8. 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吗

   
     问:判断分析“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句话是否正确? 
     校解析答案: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因为,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部门,它所控制的只是货币供应量,不是宏观经济目标本身;另一个方面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是一个长期的非数量化的指标,它只能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提供指导思想,不能为中央银行提供现实操作依据。所以,中央银行必须借助于短期的,数量化的,用于日常操作的中介目标来实现最终目标。
      
    四门过了三门,满足了,下次继续努力。《英语(二)》92分,《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实践)》80分,《劳动政策分析》73分。
   
    第一次参加自学会计专科的考试,刚查了成绩,《政治经济学(财经类)》96分,《 *** 与事业单位会计》77分,《经济法概论(财经类)》65分,报了三门课程,全部通过了,好开心哦,谢谢网校老师。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