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名胜古迹有哪些?

2024-05-13

1. 山东聊城名胜古迹有哪些?

聊城:人民公园 江堤乐园 环城湖  人民广场 聊大花园  东昌湖,光岳楼,孔繁森纪念馆 
冠县:中华第一梨园  注;该地盛产梨子,甘甜可口,而美名传···
阳谷:狮子楼   该狮子楼为武松打西门庆故址(同水浒传),有紫石街等·享誉盛名
东阿:曹植墓 该墓地为 七步成诗的曹植(曹操之子)的墓地,曹植文采受世人敬佩·
梁山:景阳冈  该地为武松打虎 故址。
   就差不多这些吧,不管去旅游还是干麽!都要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呵呵,
   希望能帮到你"           祝你玩的愉快~

山东聊城名胜古迹有哪些?

2. 聊城有哪些名胜古迹

聊城:人民公园 江堤乐园 环城湖  人民广场 聊大花园  东昌湖,光岳楼,孔繁森纪念馆 
冠县:中华第一梨园  注;该地盛产梨子,甘甜可口,而美名传···
阳谷:狮子楼   该狮子楼为武松打西门庆故址(同水浒传),有紫石街等·享誉盛名
东阿:曹植墓 该墓地为 七步成诗的曹植(曹操之子)的墓地,曹植文采受世人敬佩·
梁山:景阳冈  该地为武松打虎 故址。
   就差不多这些吧,不管去旅游还是干麽!都要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呵呵,
   希望能帮到你"           祝你玩的愉快~

3. 聊城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聊城市的文物古迹有:1、光岳楼;2、傅家茔;3、山陕会馆;4、隆兴寺铁塔等等。                                                                                                                                                      
                                                                                                                                                                                                                                                                                                                                             聊城市地处鲁西平原,是山东省的西大门,毗邻河南、河北,处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界处,是中国蔬菜第一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                                                                                                                                                                                                                                                                   光岳楼                                                                                                                                                                                                                                                                                                                                                         
                                                                                                                                                                                                                                                                                                                                             在聊城市旧城中心。明洪武七年 (1374年),为“远眺料敌与严更漏”,以修城余料建,名余木楼或鼓楼。弘治九年(1496年),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之意,遂易今名。楼台基为砖石结构,高9米,占地1238平方米。上部为木构,楼四层五间。通高33米,高楼崔巍,冲汉凌霄,为聊城的象征。楼存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历次重修碑记和嵌壁石刻20块。                                                                                                                                                      
                                                                                                                                                                                                                                                                                                                                             2、                                                                                                                                                                                                                                                                   傅家茔                                                                                                                                                                                                                                                                                                                                                         
                                                                                                                                                                                                                                                                                                                                             在聊城市旧城城南1.5公里。茔地360米,宽120米。茔门有二,西门镌石额“傅氏先茔”,东门镌“傅状元茔”。傅以渐(1609-1665),清顺治三年(1646年)状元,十二年加太子太保,后加少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继以渐之后,傅氏一门200年中又出4位进士,5位举人,监生、拔贡生、岁贡生代不乏人。先茔门内有甬道,中立重楼三洞式石坊,正中檐下横额镌“皇恩崇锡”、“一世三品”。甬道两旁对置墓表等石仪。神道尽头为祖茔。状元茔门内亦有甬道、墓表及龟趺螭首封诰碑。                                                                                                                                                      
                                                                                                                                                                                                                                                                                                                                                                                                                                                                                                   
                                                                                                                                                                                                                                                                                                                                                                                                                                                                                                                                                                                                                                                                                                                                     3、                                                                                                                                                                                                                                                                   山陕会馆                                                                                                                                                                                                                                                                                                                                                         
                                                                                                                                                                                                                                                                                                                                             在聊城市东关古运河西岸。明清时代聊城地处南北要冲,商贾云集。清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商人集资兴建会馆,总建筑面积3311平方米,殿阁堂楼160余间,画栋雕梁,飞檐挑角,金碧辉煌。系神庙、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山门3间,牌坊式门楼,绿琉璃瓦覆顶。门内前部为戏楼,两层飞檐,前后左右各出歇山,上层飞檐共10个翼角,正面石刻匾额题“岑楼凝霞”四字。两旁有钟鼓楼。后部主殿3座并列。殿后建春秋阁和左右两配房,阁旁夹筑望楼。                                                                                                                                                      
                                                                                                                                                                                                                                                                                                                                             4、                                                                                                                                                                                                                                                                   隆兴寺铁塔                                                                                                                                                                                                                                                                                                                                                         
                                                                                                                                                                                                                                                                                                                                             在聊城市东关原隆兴寺内。据塔座石雕风格推断,建筑年代约在宋金之际。建国前年久失修,大部倾圮,仅存底部5层。1973年从地下挖掘出历年坠毁的塔身及塔顶,整修复原。共13层,高15.8米。塔基为莲花形石座,平面面积10.16平方米。塔身为生铁铸造,八角楼阁式仿木结构,每层八面飞檐。                                                                                                                                                      

聊城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4. 聊城名胜古迹简介

光岳楼

 光岳楼 古代城防建筑。位于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雄伟的木构楼阁之一。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与现存的文物建筑北京的鼓楼、西安的钟楼相比较,无论从其建造时间,还是就其规模、形制、建筑结构来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建造背景 明清两代,聊城为东昌府治所,是京杭大运河岸的重要口岸,鲁西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明王朝建立初期,北方的局势很不稳定。出于防御蒙古族统治集团复辟的军事需要,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从明洪武二年到五年,将筑土城改筑为砖城。为“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又用修城余木,建造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故初名“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吏部考工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乃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
    建筑结构 光岳楼为四重檐十字脊过街式楼阁,通高33米,由墩台和4层主楼组成。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4棱台,高9.38米。底边边长34.43米,上缘边长31.93米,总占地1185.42平方米,向上渐有收分。台体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形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拱门相同,均面宽5.76米,拱脚直高2.90米,矢高2.88米,券上方砌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台顶边砌叠涩出檐砖三皮,上筑女墙,墙高1.12米,厚0.45米,楼以南向为尊。南向拱门两侧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 “阆苑瀛洲”,分别由安跃拨和朱续罩题写。据史料记载,安跃拨、朱续罩均为清代人士,由此可知,此二匾额均为后来维修光岳楼时所加刻。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唯一通道,门宽3.14米,拱角直高1.75米,矢高1.57米。拱门内又另砌小券,门洞宽1.86米。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4级至梯台。楼台南壁设有一小窗,供通风采光之用,北转升37级至平台,再升15级达台面,共计56级。梯井口上筑一敞轩,以防雨水侵入。其建筑年代,似为清乾隆年间。其位置恰在楼东之中轴线上,由于东门为主要大道,增其建筑以为标志。敞轩面阔5间,进深3间。明间、次间面阔皆2.30米,梢间仅0.67米。梯井口占明、次3间。梢间形成一周敞廊,柱间设槛墙,安吴王靠,可供登楼时休息之用。敞轩不施斗拱,单檐歇山卷棚顶,轻巧明快。在敞轩梯口处挂有当代书法名家启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砌,绕以女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
    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全为木结构,方形带廊,高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第一层楼,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7间,明间面阔特大,为4.05米,次间、梢间较明间为小,自2.79米到2.90米不等。尽间面阔最小,自1.75米到1.89米不等,系楼身之回廊。楼本身平面面阔进深皆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楼身檐柱一周共20根,直径0.60米,全部包于厚达1.34米的砖墙内。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露清水砖墙。每面明间设板门两扇,无门饰。冠门簪4个,中为菱形,两侧为圆形。楼面两次间开窗。内槽金柱共计12根,直径亦0.60米,髹黑漆。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鲁班神龛。 龛内设塑鲁班神像,左右设小梯可供升降。龛上方悬挂一“巧夺天工”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溥杰所题,龛左右金柱上,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色,凭栏把酒无限好,丛台射书,微分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在一楼的东南门额上,各悬有木刻横匾一方,东为“泰岱东来做翠屏”,南为“宇宙文衡”。
    第二层面阔进深仍为7间,而尽间尺寸更小,自1.16米至1.26米不等,实际上尽间系回廊,亦即平座部分。该层于4面明间辟门,为直3道格门,两侧为方眼格窗,东西两次间为梯井通上下层。金柱一周内以板壁围成一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4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据说,乾隆皇帝7次下江南,6次东巡,9次过东昌府,5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13首。因此文昌阁也名“乾隆行宫”。文昌阁门两侧,有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二楼四面檐下各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暎”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北檐下悬有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而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岗题。由二楼两侧梯道升16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楼面。(可加黑白照片一张)
    第三层系暗层,实际是楼的结构层。利用横木穿插,梁枋扣合,将自下直贯而上的12根金柱和20根檐柱从上端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层也是楼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进深皆5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第二层贯通,所以暗层实仅3间。“当心间”即楼之正中为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拱科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使建筑学、美学、力学、工艺学等在这座楼上得以充分体现。第三层东次间由北向南上13级台阶抵第四层。
    第四层为楼的最高层,共有柱28根,面阔进深皆3间,平面正方形,较其下诸层骤然缩小。明间面阔5.66米,大于其它各层明间,目的是为十字脊加长,提高光岳楼的重心,使之在外观上更加雄伟。明间设窗6扇,次间装冰纹圆窗。中间为空井,四周设栏杆。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有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
    附属文物 有石碑7通,横条壁碑15方。7通石碑分别立于一楼廊下四周,其中南面3 通,东面2通,北面2通。7通石碑中有乾隆帝御诗碑一通。重修光岳楼记事碑6通中,各有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书丹、海源阁创建人物杨以增撰文石碑1通。15方壁碑分别嵌于一楼四周内外墙壁上,除有3方重修光岳楼记事碑外,其余均为咏颂光岳楼的诗赋碑。
    建筑特点 光岳楼虽几经重修,其建筑构件,大部分仍是初建时的原物,基本保持了原来的面貌,是明初建筑的重要遗物,许多地方保留了宋元风格。以形式而论,砖台、重檐、十字脊内部置空井等,仍袭宋元楼阁遗制;细部以柱础言,从明洪武初所建南京宫殿已开始用古镜式,而此楼仍用宋元以来的覆盆式;就结构来讲,柱之侧角升起,楼置暗层,内外等高双槽柱列,斗拱疏朗配置,以及柱头科斗口未加宽等,也都上承唐宋以来的传统做法,同时也与其它明初建筑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之始。因光岳楼是古代建筑史上由宋元向明清过渡时期的代表建筑,当时在没有起重设备,全靠手工劳动的情况下,建造如此高大的楼阁,无论是建筑设计、结构方法,还是在土木技术,施工组织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例如,该楼采用的是主体结构与附加结构相结合的方法,内以32根通天直上的内外槽柱构成楼的主体,外以一楼围廊和二楼平座构成楼的保护层。外层结构虽易损坏,但也易维修更换。围廊和平座虽已重修多次,而主体结构却一直未动过。再如,第二层以上中央是空井,前后内柱无法用梁穿越,因而采用了硕大抹角梁,井字梁,层层环绕叠架,前后左右搭连构结。通过木叠木、木扣木、木跨木、木连木,形成一个牢固稳定的整体。而且楼的形体统一而有变化,有着许多微妙独到之处。如四层檐口的处理各不相同。一层宏敞,二层低下,三层深远,四层舒展,整个形体避免了机械式斜切直线,使人感到高大而秀丽。
    维修保护 光岳楼主楼全系木质结构,但能历经600年的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除其建筑方面的原因外,也是数代人悉心保护和维护的结果。仅据历代碑刻和《聊城县志》、《东昌县志》记载,明、清、民国时期,光岳楼进行过11次维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光岳楼的保护十分重视,先后多次对该楼进行了维修。其中,有2次规模较大。1984年5月至1985年12月,对光岳楼主楼进行了全面维修,耗资45万元。维修的主要部位,一是揭盖翻修了全部瓦顶,更新了全部连檐瓦口,更换了全部望板和部分檐椽,重新制作安装了透花铁葫芦宝顶。二是更换、贴补、矫正了第一、二层廊柱和第四层8根辅助圆柱,加固了第二层东北、东南、西南角檐柱,用化学高分子灌注了上端中空的四层4根金柱,更换了部分梁檩桁枋,修补更换了大部分斗拱,更新了第二、三层部分地板,修理了全部门窗。三是对全楼进行了油饰。四是按原样重新制作了5块匾额,重新树立和接补了5通石碑。此次维修是遵循“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原则,以尽量不动原件为前提进行的。1992年3月至1993年10月,对光岳楼基座又进行了加固复貌。其基座曾于1967年进行过加固维修,但当时采取的做法是在砖砌基座外墙及平台表面抹了一层水泥皮。虽对基座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但严重影响了该楼的整体风貌,加之20余年的风雨剥蚀,水泥皮已出现了严重的裂缝、脱落、渗水现象。为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并拨专款,对基座进行了全面维修。首先铲除了基座外表的水泥皮,然后对墙体损坏部分进行了挖补,最后用45×23×10厘米的大青砖对外墙进行了包砌,用50×50×12厘米的方砖对平台进行了铺漫。工毕,光岳楼基座又重新恢复了初建的原貌。
    一方名胜 光岳楼是聊城文明古老的象征,当地人民对光岳楼有很特殊的感情,每逢“九九”重阳节、新春佳节,城乡人民便扶老携幼,来登临这座“盖在半空里”的楼阁,以饱览鲁西平原特有的景色。极目远眺,中原风光历历在目;俯视环顾,城廓河湖,交织如画。封建科举时代,本地凡中了秀才、举人、进士、状元的人,都要登上光岳楼告祭“文昌帝君”。那些衣锦还乡的卿相更喜登临光岳楼,临风把酒,怀古抒情。不仅当地人喜爱光岳楼,外地游客也多为其雄伟的身姿所吸引。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为南北交通大动脉,沿河过往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多都登临此楼,凭栏咏月,作诗赋词。仅《东昌府志》、《聊城县志》及现存碑刻中就记载了120篇咏赞光岳楼的诗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光岳楼受到国家高度重视。罗哲文、陈从周、郑孝燮、祁英涛等古建专家多次来聊考察,给予很高评价,舒同、启功、溥杰、郭沫若等许多名家先后为光岳楼题写了匾额和楹联。光岳楼是中国古代建筑宝库中的瑰宝。1956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6月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聊城名胜古迹有多少呀

    
 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
孙大石美术馆 
  孙大石美术馆 位于高唐县城区鱼邱湖北岸。孙大石,又名孙瑛,高唐县河涯孙庄村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于1982年由孙大石与高唐县人民政府合资修建。占地面积2088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仿古庭院式建筑。灰瓦弧线屋顶,灰蓝色墙基、白色正墙,间以洋红色腰线和房檐,体现了古朴、高雅的建筑风格。馆分东西两院,建有展厅、四层六角一览阁、长廊、碑墙、画室等。一览阁内展放的“天下第一砚”——龙腾巨砚,重11吨,用整块巨石,由5名工艺师历时3年雕成。另外还展有中华百砚、孙大石无偿捐赠的上亿年的鱼化石和古动物化石等文物及半个世纪以来的个人绘画作品、高唐籍著名画家的名品大作。
   萧城遗址 
  位于冠县馆陶镇东南3.5千米处。据记载,此为辽国萧太后为驻兵中原而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筑成,亦称 “歇马城”、“驻马城”。 传为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俗称“盔安城”。 因1967年在城内发掘出的明隆庆年间山西按察司杨师震之墓志铭中有“葬于肖城之源”字样,故又名“肖城”。城为方形,边长1300米,面积169万平方米。四门均系“扭头式”建筑。城墙系土筑,尚存者上宽8米,下宽13米,最高处为13米,坚固如初。城门、箭楼、点将台、饮马井、“万人坑”等遗址尚存。“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训祠 
  位于冠县柳林镇。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1997年5月重修。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祠后为武训墓。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1989年6月重修。墓北面为陈列室,展示了武训的生平史迹及其文物。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马颊河度假村 
  位于聊城城区西25千米马颊河东岸。始建于1972年, 1998年被山东省林业厅列为生态公益性林场。主要以生态经营为主。2001年5月1日辟为马颊河度假村,并对外开放。总面积181公顷。村内有防护林场、优质品种果园、良种稻田、中华鳖繁育养殖场、观赏鱼繁育场、野菜自然保护地、自然猎场和优质用材树及美化、香化、观赏性树木育苗基地,并栽植江南毛槐、紫荆、红瑞木、紫叶李、西府海堂、榆叶梅等观赏树木20多个品种共20000余株。为完善旅游功能,建造了游泳池、垂钓池、水上餐厅、乡间别墅和宾馆,人工造山11座,建成苗族、客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4处民族风格景点,添置了摇椅、吊床、秋千等游乐设施,安排了射击、探险等多个参与性游乐项目。已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渡假休闲、民族小吃为一体的游乐场所。
   韩氏墓地石刻群 
  古代石刻群。位于莘县董杜庄乡梁丕营村东北。系唐末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及其父韩国昌墓葬神道石刻群。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石刻存有韩允中墓碑、韩国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马、武士俑。韩允中墓碑和韩国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司。碑身与碑额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宽2.13米、厚0.77米。额上浮雕6条龙,曲折盘绕,层次分明,龙首饰在碑首侧,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额。碑文多有残缺,可辩者有2500余字,书体工整秀劲,波折险峻,有褚体韵致。墓表,位于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圆形,饰仰莲,座方形。八棱柱体上刻有宋绍圣二年的简短文字,记叙了宋代补添神道石刻的经过。石豕,首残,残高1.12米。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于方形基座上,隐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样子。石羊,高0.92米,俯卧在长方形基座上,双角大而弯曲,安祥地注视前方。石马,首尾长2.36米,高1.60米,着鞍辔,雕琢浑朴。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带牵马石俑,头部已残,高1.40米,形象威严,神态逼真。武士俑,头戴冠,双手持剑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颈,双目圆睁,威武庄严。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父子俱为显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伟有异于常。1992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阳冈 
  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狮子楼
  
  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县城大隅首西南角,始建于宋景佑三年,现为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水浒”英雄武松为兄报仇在此怒杀西门庆,狮子楼因而名扬四海。此楼为宋式建筑,二层五开间三进深,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建筑面积451平方米,高15.8米。楼前列石狮两对;楼内陈列水浒人物塑像,形态逼真,生动传神。当代名人沈雁冰、刘海粟、李苦禅、顾颉刚等均有题咏留此。
  于2003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为位于阳谷县城中心,该景区以《水浒传》《金瓶梅》故事为背景的主题景区,反映宋代民风民俗,占地30亩。主要景点有:王婆茶馆、武大郎家、冷酒馆、纸扎店、西门药店、盐店、绒线铺、绸缎庄、客栈、狮子大酒楼、棋社、戏台、玉皇庙等。节日期间举行大型的节庆和庙会等活动。日常娱乐项目有山东快书、武大郓哥大街表演、阳谷风情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老年秧歌表演、豫剧团演出、民间杂耍表演、糖人表演、书法表演,工艺品制作表演等。其中,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形象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成为景区最大的亮点。
   万亩梨园 
  冠县别称,因种植历史悠久且全县成片梨园达30万亩而得名,尤以韩路、张八寨、邓官屯、刘屯一带著名。兰沃乡韩路村有一“梨树王”,高8米,粗可二人合抱,树冠占地近百平方米,已有330多年的树龄,年产鸭梨达1500余公斤,树型之高大,树龄之古,产量之丰厚,均为全国第一。百年“红子”树,叶似梨,花似桃,果似山楂,十分罕见。另有“八仙聚”、“卧龙树”亦成景观。春暖时节,“堆雪铺玉三千顷,飞甜流香十万家”。每逢清明佳节,冠县都要举办“梨花节”大型观光活动。 
   马本斋烈士陵园 
  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000米处。1944年2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后安葬于此。1954年,烈士灵柩移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1985年在烈士原葬处重建。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整个陵园由红砖花墙围合。主要建筑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门、中国古建筑式六角形纪念亭等。坐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一条通道贯穿其中。园内翠柏掩映,绿草如茵。重建后的陵园融合古代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风格于一体,庄严、典雅、肃穆。每逢清明节,总有不少人到陵园扫墓。宋任穷、段君毅等也曾到此凭吊。该陵园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鲁西北烈士陵园 
  聊城市境内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亦名丈八烈士陵园位于莘县大王寨乡东丈八村。始建于1945年。占地面积约6公顷,南北长740米,东西宽170米。陵园坐北朝南,主要有门楼、纪念塔、纪念室、烈士墓组成。门楼为古典式建筑,1957年重建。纪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第二层塔壁镶嵌着8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书写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烈士传略。塔北为3间烈士纪念室,室中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书的挽联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迹。园中北首是鲁西北全体党政军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张炳元、史钦琛等烈士墓23座。
   中国运河博物馆 
  日前,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山东聊城东昌湖风景区内落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目光。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在山东聊城动工建设。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该馆的建设对于研究和传承运河文明,弘扬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促进和提升提升运河沿线城市乃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聊城市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聊城的西部。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该博物馆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源阁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聊城名胜古迹有多少呀

6. 聊城有那些古迹?

聊城是大运河北段的著名商埠,史称“江北一都会”,城市格局独特,文物古迹众多,1994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宋代的古城,被宽阔的护城河(东昌湖)环绕,方正规整;元代以后随运河开通兴起的新城区,沿运河作带状展布,因地就势,自由舒展。城区内外大量文物古迹保护完好,构筑巧妙的山陕会馆、气势雄伟的光岳楼、庄严雄浑的曹植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浑朴挺拔的铁塔、舍利塔,古色古香的鳌头矶,武松打虎的景阳岗,藏书宏富的海源阁,闻名遐迩的狮子楼,以及楼阁连垣的清真寺、海慧寺等100余处古建筑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阳谷景阳岗龙山文化城为黄河中下游地区面积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址。位于聊城古城四周的东昌湖,面积4.2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贯穿古城的古运河,似一条历史的飘带,展示着聊城的古老与沧桑。在历史的长河中,聊城人才辈出,三国华歆,唐初马周,金末侯挚、高霖,明代朱延禧,清代傅以渐等,均官至相位。宋代医学家成无己,著述颇丰,首次完成“医方之祖”——《伤寒论》的注释。明代文学家谢榛、于慎行,在中国文坛上享有盛名。当代有大学问家季羡林。聊城现已成为京九线上的旅游热点。

7. 聊城名胜古迹有多少呀

  
  京杭大运河西岸有一处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远看,琼楼玉宇,璀璨多姿;近看,雕梁画栋,金碧辉煌。
   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东关双街南首,建于清乾隆八年(1734年),原是山西、陕西两省商贾联乡谊、祀神明的处所。
  她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显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作。
  山陕会馆是一座庙宇和会馆相结合的建筑群体,坐西面东,南北阔44米,东西深75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看楼、碑亭、大殿、春秋阁等,共计160余间。
  孙大石美术馆 
  孙大石美术馆 位于高唐县城区鱼邱湖北岸。
  孙大石,又名孙瑛,高唐县河涯孙庄村人,中国著名山水画家。
  于1982年由孙大石与高唐县人民政府合资修建。
  占地面积2088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为仿古庭院式建筑。
  灰瓦弧线屋顶,灰蓝色墙基、白色正墙,间以洋红色腰线和房檐,体现了古朴、高雅的建筑风格。
  馆分东西两院,建有展厅、四层六角一览阁、长廊、碑墙、画室等。
  一览阁内展放的“天下第一砚”——龙腾巨砚,重11吨,用整块巨石,由5名工艺师历时3年雕成。
  另外还展有中华百砚、孙大石无偿捐赠的上亿年的鱼化石和古动物化石等文物及半个世纪以来的个人绘画作品、高唐籍著名画家的名品大作。
   萧城遗址 
  位于冠县馆陶镇东南3.5千米处。
  据记载,此为辽国萧太后为驻兵中原而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筑成,亦称 “歇马城”、“驻马城”。
   传为辽兵用头盔装土,一夜夯成,俗称“盔安城”。
   因1967年在城内发掘出的明隆庆年间山西按察司杨师震之墓志铭中有“葬于肖城之源”字样,故又名“肖城”。
  城为方形,边长1300米,面积169万平方米。
  四门均系“扭头式”建筑。
  城墙系土筑,尚存者上宽8米,下宽13米,最高处为13米,坚固如初。
  城门、箭楼、点将台、饮马井、“万人坑”等遗址尚存。
  “规模之宏大,保存之完好,长城以南,首屈一指”。
  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训祠 
  位于冠县柳林镇。
  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占地面积 平方米,建筑面积 平方米。
  武训祠,始建于1903年,仅三间。
  1937年,由时任山东教育厅长何思源拨款重建。
  1997年5月重修。
  祠堂为歇山式砖木结构,阔五间,进深三间,飞檐高挑,肃穆庄严。
  祠后为武训墓。
  1896年12月5日武训在临清他所创办的御史巷义学去世,殁后葬于当时的崇贤义塾东壁外,即今墓所在位置。
  1989年6月重修。
  墓北面为陈列室,展示了武训的生平史迹及其文物。
  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马颊河度假村 
  位于聊城城区西25千米马颊河东岸。
  始建于1972年, 1998年被山东省林业厅列为生态公益性林场。
  主要以生态经营为主。
  2001年5月1日辟为马颊河度假村,并对外开放。
  总面积181公顷。
  村内有防护林场、优质品种果园、良种稻田、中华鳖繁育养殖场、观赏鱼繁育场、野菜自然保护地、自然猎场和优质用材树及美化、香化、观赏性树木育苗基地,并栽植江南毛槐、紫荆、红瑞木、紫叶李、西府海堂、榆叶梅等观赏树木20多个品种共20000余株。
  为完善旅游功能,建造了游泳池、垂钓池、水上餐厅、乡间别墅和宾馆,人工造山11座,建成苗族、客家族、土家族、布依族等4处民族风格景点,添置了摇椅、吊床、秋千等游乐设施,安排了射击、探险等多个参与性游乐项目。
  已初步形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娱乐、渡假休闲、民族小吃为一体的游乐场所。
   韩氏墓地石刻群 
  古代石刻群。
  位于莘县董杜庄乡梁丕营村东北。
  系唐末魏博节度使韩允中及其父韩国昌墓葬神道石刻群。
  墓葬坐北朝南,地表封土已平。
  石刻存有韩允中墓碑、韩国昌神道碑、墓表、豕、羊、马、武士俑。
  韩允中墓碑和韩国昌神道碑形制大小基本相司。
  碑身与碑额为整石雕出,通高6.8米、宽2.13米、厚0.77米。
  额上浮雕6条龙,曲折盘绕,层次分明,龙首饰在碑首侧,碑首正中留有圭字形额。
  碑文多有残缺,可辩者有2500余字,书体工整秀劲,波折险峻,有褚体韵致。
  墓表,位于神道碑的最南端,八棱形,通高3.49米,表首圆形,饰仰莲,座方形。
  八棱柱体上刻有宋绍圣二年的简短文字,记叙了宋代补添神道石刻的经过。
  石豕,首残,残高1.12米。
  肌肉雄健,四足有力,蹲坐于方形基座上,隐露出勇猛不可侵犯的样子。
  石羊,高0.92米,俯卧在长方形基座上,双角大而弯曲,安祥地注视前方。
  石马,首尾长2.36米,高1.60米,着鞍辔,雕琢浑朴。
  马左前雕出一胡服束带牵马石俑,头部已残,高1.40米,形象威严,神态逼真。
  武士俑,头戴冠,双手持剑站立在方形台基上,高2.73米,短颈,双目圆睁,威武庄严。
  韩氏先世为河南汝南人,世为魏将,国昌官至贝州刺史,唐大中六年(852)卒。
  允中官至魏博节度使,乾符元年(874)卒。
  父子俱为显官,故神道石刻之高大雄伟有异于常。
  1992年6月被山东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阳冈 
  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
  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
  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
  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
  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
  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
  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
  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
  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
  碑林:在山神庙以北。
  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
  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
  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
  武松庙:在北冈之巅。
  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
  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
  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
  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
  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
  “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
  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
  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
  “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
  “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
  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
  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狮子楼
  
  狮子楼坐落在阳谷县城大隅首西南角,始建于宋景佑三年,现为水浒旅游线上重要景点。
  “水浒”英雄武松为兄报仇在此怒杀西门庆,狮子楼因而名扬四海。
  此楼为宋式建筑,二层五开间三进深,青砖灰瓦,飞檐斗拱,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建筑面积451平方米,高15.8米。
  楼前列石狮两对;楼内陈列水浒人物塑像,形态逼真,生动传神。
  当代名人沈雁冰、刘海粟、李苦禅、顾颉刚等均有题咏留此。
  于2003年10月1日对游客开放的狮子楼旅游城为位于阳谷县城中心,该景区以《水浒传》《金瓶梅》故事为背景的主题景区,反映宋代民风民俗,占地30亩。
  主要景点有:王婆茶馆、武大郎家、冷酒馆、纸扎店、西门药店、盐店、绒线铺、绸缎庄、客栈、狮子大酒楼、棋社、戏台、玉皇庙等。
  节日期间举行大型的节庆和庙会等活动。
  日常娱乐项目有山东快书、武大郓哥大街表演、阳谷风情表演、舞狮子、踩高跷、老年秧歌表演、豫剧团演出、民间杂耍表演、糖人表演、书法表演,工艺品制作表演等。
  其中,武大郎与潘金莲的形象受到游客的普遍欢迎,成为景区最大的亮点。
   万亩梨园 
  冠县别称,因种植历史悠久且全县成片梨园达30万亩而得名,尤以韩路、张八寨、邓官屯、刘屯一带著名。
  兰沃乡韩路村有一“梨树王”,高8米,粗可二人合抱,树冠占地近百平方米,已有330多年的树龄,年产鸭梨达1500余公斤,树型之高大,树龄之古,产量之丰厚,均为全国第一。
  百年“红子”树,叶似梨,花似桃,果似山楂,十分罕见。
  另有“八仙聚”、“卧龙树”亦成景观。
  春暖时节,“堆雪铺玉三千顷,飞甜流香十万家”。
  每逢清明佳节,冠县都要举办“梨花节”大型观光活动。
  
   马本斋烈士陵园 
  位于莘县张鲁回族镇南1000米处。
  1944年2月,冀鲁豫军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著名的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病逝后安葬于此。
  1954年,烈士灵柩移至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1985年在烈士原葬处重建。
  陵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670平方米。
  整个陵园由红砖花墙围合。
  主要建筑有阿拉伯式穹形大门、中国古建筑式六角形纪念亭等。
  坐置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由一条通道贯穿其中。
  园内翠柏掩映,绿草如茵。
  重建后的陵园融合古代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风格于一体,庄严、典雅、肃穆。
  每逢清明节,总有不少人到陵园扫墓。
  宋任穷、段君毅等也曾到此凭吊。
  该陵园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鲁西北烈士陵园 
  聊城市境内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
  亦名丈八烈士陵园位于莘县大王寨乡东丈八村。
  始建于1945年。
  占地面积约6公顷,南北长740米,东西宽170米。
  陵园坐北朝南,主要有门楼、纪念塔、纪念室、烈士墓组成。
  门楼为古典式建筑,1957年重建。
  纪念塔高16米,四面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第二层塔壁镶嵌着8面石碑,刻有当时冀鲁豫边区党、政、军领导人书写的碑文和为革命牺牲的925位烈士的英名录、烈士传略。
  塔北为3间烈士纪念室,室中悬挂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亲书的挽联和部分烈士的照片、事迹。
  园中北首是鲁西北全体党政军民1945年敬修的肖永智、张炳元、史钦琛等烈士墓23座。
   中国运河博物馆 
  日前,倍受世人关注的中国第一座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在山东聊城东昌湖风景区内落成并投入使用,吸引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目光。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于2004年11月在山东聊城动工建设。
  该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分为陈列区、收藏区和研究及学术交流区3个功能区域。
  中国是世界上开凿运河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工工程之一,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该馆的建设对于研究和传承运河文明,弘扬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促进和提升提升运河沿线城市乃至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聊城市是受运河文化影响比较早的地区。
  隋代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流经聊城的西部。
  元代会通河纵贯聊城腹地,为聊城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形成了丰富的运河文化资源。
  该博物馆将系统介绍运河发展史、科技史以及沿岸地区的重要文化面貌和文化内涵,对于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源阁 
  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清道光二十年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22万。
  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
  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光岳楼南万寿观街路北杨氏宅院内,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
  藏书楼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言语匾额一方,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
   海源阁藏书浩瀚,是杨氏四代人潜心搜集的结果。
  杨氏第四代人杨保彝编著《海源阁宋元秘本书目》及《海源阁书目》计有208300卷有余。
  另有不载于书目者尚多。
   

聊城名胜古迹有多少呀

8. 聊城名胜古迹介绍

中华水上古城,即东昌古城,也称聊城古城,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却被6.3平方公里的湖水包围,其“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水城风貌美仑美奂,天圆地方的城市形态全球独有。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摘要】
聊城名胜古迹介绍【提问】
聊城市:光岳楼、山陕会馆、宋代铁塔、海源阁、孔繁森纪念馆、古运河
冠县: 中华第一梨园、古墓葬、清真古寺、鲁西北地委旧址、百里古道
阳谷:景阳冈、狮子楼
东阿:曹植墓
高唐:李苦禅艺术馆、孙大石美术馆
临清:舍利宝塔、清真寺、大宁寺、凤凰岭【回答】

中华水上古城,即东昌古城,也称聊城古城,面积仅有1平方公里,却被6.3平方公里的湖水包围,其“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水城风貌美仑美奂,天圆地方的城市形态全球独有。古城坐落在聊城市区内东昌湖中间,北宋时期的城垣。城呈正方形,总面积约100万平……【回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