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

2024-04-29

1. 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

  十年·肖申克的救赎
  这些天按时上下班,衣冠楚楚,与时俱进,过得颇麻木。于是夜里心情便有些低落,寻了肖申克的救赎来看。

  距离 Frank Darabont 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里,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

  [1]、信念

  Red 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 Andy 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于是 Andy 能够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 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 Andy 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 Andy 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快丧失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 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肖申克的救赎,十年散记。

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

2.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自由、希望、友谊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高高的围墙,如凶神恶煞般的狱警,破旧简陋到不能说是设施的设施……这是我对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印象。安迪.多弗瑞,一个从前西装革履、事业有成,前途一片光明的银行家,被冤指控杀了自己的妻子与其情人,判处无期徒刑而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没有杀人犯罪的他从此变得一无所有,他的前途与未来就这样被毁于一旦,无法翻身。 监狱的生活并不像地狱般使人民不聊生,但也足以使人身心俱乏。狱警凶残地对待囚犯,并用肮脏龌龊的语言辱骂他们,就感觉狱警与囚犯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与狗。狱警们始终见风使舵,压迫欺负那些无力反抗的囚犯。囚犯并非无力反抗,而是他们不会反抗,“自己是阶下囚”这种观念深深烙印在他们脑中。而安迪不同,安迪勇敢地向狱警提出要求——用自己的智慧才能帮助狱警为自己的朋友买啤酒喝。这能使他们认为自己活得更像是自由、正常的人,而不是“狗”。安迪与狱中的其他囚犯有明显的不同:他的字典里没有“放弃”这个词语,寄给州议会的信没有答复,他不放弃,日复一日一直如此,最终使得州议会拨款翻新图书馆;他向来桀骜不驯,在广播室播放意大利歌剧让典狱长也无可奈何;他愿与邪恶作斗争,先“帮助”典狱长一起洗黑钱待证据确凿就将把柄交给有关部门铲除黑势力,将贪污腐败绳之以法。似乎安迪进肖申克监狱的第一天起,肖申克监狱就变得不再寻常。 从进监狱一开始,安迪就一直想方设法越狱。掌握优秀地质学的他在一次偶然机会发现了逃出监狱的方法。尽管里德说过“从这里挖条隧道至少要600年”,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他没有失去越狱的希望,他更加有动力地用常人无法预料的速度和极好的隐蔽能力,用一把锤子挖出了一条隧道,使他成功越狱,重获该属于他的自由,去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虽然我并不太赞同安迪这种“不太理智”的做法,但是他对自由的渴望与向往确实震撼到了我。他不像其他的囚犯,对生活失去信心。在安迪心中,希望就如同熊熊火焰般一直燃烧在他的心中,永不熄灭。 安迪与里德,如同兄弟一般,这是在狱中极少看见的独特风景。还有其他的狱友,也都情愿为安迪找石头做象棋。安迪教导里德的话,使里德在出狱后没有继老布的后尘,对生活失去信心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在剧末安迪与里德在小岛海滩紧紧相拥的场面更加体现出他们之间永不磨灭的友谊。这样的结局固然值得我们庆贺,但像老布这样悲惨的结果也值得我们思考,从狱中释放出的那些被“改造”好的那些人们是否真的已被“改造”?改造难道只是使他们不再犯法,成为良好的公民?如同里德说的“我在监狱里什么都能弄到,但我出了监狱就一无所有”。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做人的信心,而不是让他们感觉自己一无是处。 《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有关自由、希望、友谊的优秀影视作品,值得我们中学生去细细品味。

3.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保守稳重的银行家Andy因谋杀罪被判入狱,实际上是被冤枉,两个无期徒刑将他后半生推入无底深渊,他没有就此沦落,却通过自己的智慧,在贪婪、残暴的狱卒手下为犯人们赢得了冰啤酒、图书馆以及与尊严和自由更为靠近的牢笼生活;用一把小石槌在美女海报后面凿了二十年,凿开了Red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爬过500码的下水道,在电闪雷鸣的大雨中轻笑着拥抱久违的自由。我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肖申克的救赎》是什么感动了我?是Andy历经20年的牢狱之灾、20年锲而不舍地挖掘,终于在一个雷雨交加之夜从500码长的下水道中爬出,奔向自由?是被关押40年的Red在假释审查官面前那番看似无谓,却令人动容的话?是Red看完Andy埋在大树下的信之后。激动而感慨万千的表情?是Red在去往德萨斯州·汉格堡路上的自述?
 
       是这些,却又不止这些。电影是在一点一滴的叙述中渗入我们的思想。一点一滴地叙述,在不设防间直触内心深处。
 
       这是一部崇尚自由的电影。重要的是,它向人展现了取得自由的过程,它告诉你,自由不可能那么轻而易举,它也许要曲折,也许要在黑暗里瑟瑟发抖,甚至可能会依靠向强权妥协来换取自身的生存,它告诉你自由是那样一个艰难甚至是必须穿越猥琐与肮脏的过程;换句话说,它给了自由甚至说是理想一个完整的定义。
       电影告诉我们,自由可以依靠妥协来苟延残喘,却不能依靠妥协来取得自由。片中有这样一段,一个在狱中度过大半生的老管理员出狱后,由于多年的牢狱生活已经使他体制化,面对自由的人生突然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自杀在房间里,影片给了我们一个悖论:当自由突然而至的时候,它也许已经失去了光辉,因为没有了生活的支持,没有了生存意义的赋予,自由对于你来说,不过是另一座监狱。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ying。Andy的自由虽然艰难,虽然屈辱,有了信念的支撑,才有了它本应有的光泽。
 
       Red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在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 电影给了体制化一个很形象的比喻。
  
       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难理解么?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的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小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尿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Brooks一样离开。 
    
       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人的自由。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我是Red,我愿意爬过那条500码的下水道么?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  你,想过么?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4. 有没有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距离 Frank Darabont 们缔造这部伟大的作品已经有十年了。我知道美好的东西想必大家都能感同身受,但是很抱歉,我的聒噪仍将一如既往。
  今夜在我眼里,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与信念、自由和友谊有关。

  [1]、信念

  Red 说,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重重挤压之下的牢狱里呆了三十年的他的确有资格这么说。因为从进来的那一天起,狱长就说过,“把灵魂交给上帝,把身体交给我。”除了他能弄来的香烟和印着裸女的扑克牌,任何其他异动在这个黑暗的高墙之内似乎都无法生长。

  然而 Andy 告诉他,“记住,希望是好事——甚至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永不消失。”

  于是 Andy 能够用二十年挖开 Red 认为六百年都无法凿穿的隧洞。当他终于爬出五百码恶臭的污水管道,站在瓢泼大雨中情不自禁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信念刺穿重重黑幕,在暗夜中打了一道夺目霹雳。亮光之下,我们懦弱的灵魂纷纷在 Andy 张开的双臂下现形,并且颤抖。

  庸常生活里的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按部就班,习惯了先说“那不可能”,习惯了没有奇迹,习惯了,习惯了。可是正如《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coo’s Nest)中说的那样,“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试着留住一些信念,在它们丧失殆尽之前。它们也许无法最终实现,也许无法让我们更有意义的活着——甚至对于我自己而言,它们只会愈加带给我来更多的虚无感。然而我知道我有多需要这样的虚伪与自欺,因为你可以说我在做梦,但我不会是仅有的一个。
  ——我们已经看到监狱长打开藏有 Andy 凿石锤的《圣经》时,翻至那页正是《出埃及记》。这个章节详细描述了犹太教徒逃离埃及的过程。

  [2]、自由

  我到今天也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然而却令你如此心伤。
  那声音飞扬,高远入云,超过任何在禁锢中的囚犯们所梦,仿佛一只美丽的小鸟,飞入这灰色的鸟笼,让那些围墙消失,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

  当 Andy 不顾一切在监狱的喇叭里放《Le Nozze di Figaro》时,镜头缓缓划过正在广场上放风的犯人们和狱警们。他们叫人感动地静立当地,抛却所有愤懑,狠毒和怨怒,沐浴着我从未觉得如此自由的阳光。莫扎特的乐声铺洒在这些人们身上,来自俗世的美妙音符似乎将他们都濯洗得纯净无比。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我这才明白 Andy 的用意。修屋顶的时候,他为大家争取来啤酒,事实上是为大家争取到那种像在修缮自家的屋顶一般自在的感觉,所以他不喝酒,微笑却带着巨大的幸福;放费加罗的婚礼,也是要唤醒他们已快丧失的自由感。

  然而强者终究是少数。自由面前,更多的人们纷纷选择禁锢。在监狱图书馆呆了五十年的 Brooks,为了不被假释,竟然想通过伤害狱友来达到留在监狱的目的。很奇怪吗?自由、平等、博爱,本来应该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理想。可是 Brooks 们却早已经被监狱的规则之下规则了自己,他们需要规则,需要秩序,如果没有它们,甚至无法生存。
  These walls are kind of funny like that. First you hate them, then you get used to them. Enough time passed, get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ing.假 Red 之口,Darabont 直指卑微。

  Brooks 得到了身体的自由,灵魂却已经被无可挽回地体制化。他终于没有能够摆脱对自由无法适应的困境,悬梁自尽。而睿智如 Red,在出狱之后也悲哀地发现,自己竟然连撒尿都要向经理报告,否则一滴尿都挤不出来。他也考虑如何违规以便回到监狱,甚至考虑与 Brooks 一样离开。

  Busy for living, or busy for death。步履匆匆的人们也许应该偶尔驻足,跳出来看看自己的模样。我们终会知道,习惯于服从规则的人们将付出巨大代价来习惯本来属于每一个个体的自由。

  [3]、友谊

  此片无关爱情,除了背叛。有的只是监狱中的男人间的友谊。Red 和 Andy 的那种友谊置放在高墙之下,似乎比我们纷繁俗世中的友情来得更加纯粹和干净。他们都是内敛的人,然而洞悉一切,心意契合。我喜欢这种感情。所以在他们终于相会在太平洋小岛的阳光沙滩之上的时候,忍不住一人笑了。


  如果我在肖申克,我会是谁?如果你在肖申克,你又会是谁?

5.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毫无疑问是一部好片子,没有动作,没有特技,甚至没有美人,却依然能深深打动观众,并且历经十几年而魅力不减。它靠什么吸引我们?
 
    有人说是因为它反映出了“人性之韧”。确实,用一把小榔头,近20年的时间,在人身控制极为严格的法西斯式监狱,挖出了一条逃生的小隧道(或许叫敲凿出了一条小隧道更合适,那个榔头实在太小了)。这难道不是体现了人的韧劲吗?
 
    不过我觉得这个情节明显是戏剧化的,这只是导演在情节安排上的需要,这样的结尾只是为了反映安迪的“自我救赎”最终成功了,否则整个情节和主题难以为继。所以有人认为,《肖申克的救赎》反映的其实是“希望”对于人是多么宝贵。是的,片中直接讲到希望的地方就有很多。比如安迪在逃狱后给瑞德的信中所说的:“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或许这正是作品和导演想告诉我们的。“Fear can hold you prisoner, Hope can set you free(恐惧让你沦为囚犯。希望让你感受自由)。”这句话已成名言。
    我还听到太多的朋友讲到片中的“拯救”和“希望”,但是听到更多的朋友对主人公的手段津津乐道。
    故事的第一主题其实是“这个世界终究是少数精英的世界”。就像片中那句脍炙人口的台词: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 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 (有的鸟是不会被关住的,因为它们的羽毛太美丽了!)。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6.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观《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它的伟大源自它对人性、对生活的诠释。
《肖申克的救赎》上映于1995年,这一年是电影界伟大的一年,许多经典电影都在这一年产生,这其中就包括当年囊括奥斯卡六项大奖的《阿甘正传》。正因为如此,《肖申克的救赎》完败于《阿甘正传》,未获得奥斯卡一项大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观众对《肖申克的救赎》的评价逐渐提高,在IBMD的评分达9.2分,是唯一一部上九分的影片,至今无人超越。它是真正的无冕之王!
   没有投资巨大的场面,没有扣人心弦的动作,没有华丽的特技,没有倾国倾城的美女明
星,也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有的只是一个叫安迪的人在监狱里对自由、对信念、对良知、
对友情的忠贞和执着。而正是这种忠贞和执着打动了每一个观众心灵中最真最美最纯的地
方。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银行家安迪因妻子的背叛和醉酒的冲动所作出的行为被指控谋杀了与人偷情的妻子,被法庭判决为无期徒刑,关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刚开始默默承受这一切,后来认识了瑞德和其他的一些人。并熟悉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这其间安迪被姐妹花欺负,安迪凭借着自己的才能为监狱里的看管和军官们报税,后被监狱长看上,为他洗黑钱,成为他的附庸。安迪还用自己的执着每星期给州政府写信,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座图书馆。后来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的到来,告知安迪是被冤枉的,却被监狱长暗杀。安迪终于决定越狱,爬过那个他用斧子挖了20年之久的洞穴,奔向自由。
    一个监狱,里面的囚犯和官员,似乎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众生相。典狱长诺顿高高在上,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狱警长海利和其他警员,凶狠残暴,充当诺顿的打手,草菅囚犯的人命。他们是不是象极了我们现实中的掌权阶层?我称之为监狱这个“小社会”的统治者。
   囚犯中也有不同。除了主人公安迪之外,瑞德当然是关键人物,我认为他是整部影片的线索:其实,整部电影中对白不多,影片很多想展现的东西都是通过瑞德的独白说出来的,其中多半都是瑞德对监狱生活的反思总结和他对安迪的解读。
   瑞德是一个睿智的人,他在监狱混得非常好,犯人们的需求“没有他搞不到的”。他的智慧也洞悉了监狱生活的本质,他对安迪说:“在监狱,希望是一个危险的东西”,这是智者之言。放在我所处的环境中,人们一定会说“瑞德同志非常成熟老练”云云。但是,和现实中的那些所谓“智者”一样,尽管瑞德看清看透了监狱的本质,但他没想过去抗争,更不用说是影响和改变别人,他只是顺应监狱的规则以求自保。直到安迪出现,改变了他,并最终引导他走向了自由彼岸。
    汤米,影片主要人物中最晚到监狱的,他和安迪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并在安迪的帮助下为之努力,可是他年轻幼稚不懂自保,结果在即将获得成功的时候,因为知道了安迪被冤的真相而被诺顿和海利谋杀。
    博格斯三姐妹,瑞德说他们是“禽兽”,是监狱这样一个环境中“培养”出来的鸡奸狂,我们可怜的主人公安迪数次惨遭其毒手。博格斯他们虽然不是监狱统治者的一分子,但他们是统治者威胁其他囚犯的工具。在汤米被诺顿和海利谋杀之后,安迪拒绝为诺顿洗黑钱,诺顿就曾以此威胁。但博格斯最终也是因为欺负安迪,影响了诺顿和海利们的贪污而被打成废人。
当然还有图书管理员布鲁克斯,这是最让我震撼的一个角色。老布的一生,深刻反映了“体制化”下人的一生。在监狱度过了大半辈子,终于被假释,获得了自由,可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他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有了身体的自由,但其实他的灵魂早已被监狱扼杀,所以他在面对自己要被假释的时候,他做了一个疯狂的举动,希望自己能继续呆在监狱里。属于他自我的世界已经被压缩到了最小,最终他只能选择从这个已经完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有着同样感觉和“被制度化”感觉的瑞德却没有走布鲁克斯的老路——悬梁自尽,因为瑞德知道,还有样东西再等着他,所以他在房梁上写着“so is Red”之后就走了。
  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而安迪,我们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真正的人。
  瑞德可以说是一个“坚强”的人,而安迪则是一个“伟大”的人,他救赎的不仅是自己,他也尽一切努力拯救囚犯们的灵魂。
   实际上整部影片关于他挖隧道逃生的情节是惜墨如金,以至于安迪逃走那一幕让我感觉相当突
兀,这说明神乎其神的逃狱并不是影片的主题。而且瑞德告诉了我们,安迪在挖好地道之后并没有立刻逃走,他最终离开是因为汤米的死让他看清了诺顿们的残忍无情,看清了自己并没有能力救赎其他的囚犯。也就是说,尽管安迪已经做好了逃狱的准备,他也没有马上逃走,虽然他有拥抱自由的极切渴望——在他逃出监狱之后站在小河里拥抱风雨的那个俯视镜头相信观者都会印象深刻——但他仍然留在监狱帮助那些“无希望的人”。影片主要就是在这方面进行描写,我想这也是影片叫《肖申克的救赎》而不是《安迪·杜佛瑞的救赎》的原因。
   安迪利用自己的特长为诺顿们洗钱,为囚徒们争取着不多的权益和精神空间,比如当安迪头一次利用理财特长为海利做事时,所要求的只是让海利请难友们喝酒,他自己不喝,微笑着看着瑞德和赫伍他们喝,别人都不懂安迪为什么这样做,瑞德明白,因为那一刻安迪让他自己和别人都享受到了自由的感觉。
   再比如建设监狱图书馆、教汤米识字和帮助他考试等等。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利用监狱广播为众人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幕,那个情节非常恰当地体现出,安迪的救赎确实对监狱众囚颇有意义,而安迪也是一个真正的救赎者。特别是,当诺顿和海利们站在门外向安迪发出警告的时候,安迪却面带微笑地把留声机的音量调到了最高——可怕的惩罚就在门外,但是安迪没有退缩。这是真正的勇者!一个伟大的人!以至于我有这种感觉,安迪来到监狱压根就不是作为囚犯去的,而是作为救赎者去的。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句话感动千万人:希望是个好东西,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安迪坚持这样的信念,所以用那把小斧子挖了20年终于把那条通往自由的道路挖通,但他并没急于出逃,他在等待,他还在希望,希望法律能给他一个最终公正的结果。但安迪所等来的是典狱长无情的贪婪和谋杀。同时安迪也是执着的。他每星期写一封信坚持几年之久终于为肖申克监狱建立起一个图书馆。他还帮助汤米学习,从最基本的字母学起,最终被一所学校所录取。
安迪向往自由,这种自由,是发自内心的自由,所以他不顾典狱长的恐吓,为监狱所有的人,包括那些囚犯,播放那首意大利歌曲。那首歌曲就如同自由的阳光散在了每一个“被拘禁”人的心里,飘荡在肖申克监狱的上空。人们为这种声音所陶醉,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意义。但它代表了每一个向往自由的心,飞越肖申克监狱,奔向远方。安迪还为朋友赚得一箱冰凉的啤酒,哪怕冒着生命的危险。他的行为,救赎了每一个在他身边的人,因为他的到来,朋友们有了欢乐,有了对自由,信念的向往。因为他的越狱,朋友们有了他无尽的开心的话题。
  在监狱冤屈20年之久,安迪没有抱怨,依然如我的过话。此外他觉得对不起她的妻子,尽管他并没有谋杀她,但安迪一直觉得是他间接害死了他的妻子,所以他内疚,不能原谅自己,当
20年的监狱生涯到来时,他觉得自己该偿还的都已经偿还了,在最后时刻,安迪还惦念着他的好友瑞德,告诉了瑞德他关于未来生活的构想。“那是一个没有记忆的地方。”这样一
个地方,对于每一个曾经痛苦过的人都是非常向往的。当瑞德出狱后,找到他的好友安迪,
两人会心一笑,该是何种愉悦的心情。

7.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是我看过之后最为震撼的电影,不为编剧的构思只为生命的美丽,永不妥协,陌如红尘,谁能追随呢? 制度化的人生,这是我看过之后记得最深刻的词,被判终身监禁的犯人在被关了大半辈子后,习惯了监狱里一切,在被假释出去后,因为适应不了外面的巨大变化和高节奏的生活,选择了去另一个世界。??“。。。。。。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这是《肖申克的救赎》影片中主人翁安迪在向监狱长申请重审自己的案子失败后和片中另一个主角瑞德的一席对话的一句。用中国的俗语讲就是:“汲汲于生,汲汲于死”,直接的说就是:人的一生无非就是急于生存,或急于死亡。??是的,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到离开这个世界无非就是走那么一遭,但是这一遭你选择的是好好的活还是急于死亡呢?在片中的主人翁安迪用自己的方式很好的诠释了他是怎样面对生活而好好的活着的。??片头用一席简短的镜头描写了安迪灾难的开始:在遭受了他深爱着的妻子的背叛、被诬告杀害妻子及她的情人、被判处终身监禁等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安迪被关进了肖申克监狱。一般人看来,这里是人间地狱,但是在安迪的眼里,好像一切都不是那么回事。??在进监狱的第一天起,安迪就表现出自己的不同之处,沉默寡言、消瘦无力等,让囚犯老大瑞德自己都觉得他是一个一阵风就能吹倒的弱不禁风的男人。可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男人让瑞德在一个赌局中输掉两包烟,这在监狱里来说是一份很大的赌资;也就是在这件事后,瑞德对安迪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认识到他的坚强、忍性, ??纵观整部电影在我自己看来展现给观众的主题有两个:自由和希望。主要是写主人翁安迪抱着微妙的希望在追求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在这其中的艰辛和苦楚一般人都是很难承受得了,也正因为这样,安迪才能完成别人所不能及的“任务”。 片段一:“清晨的监狱外工厂屋顶,一群囚犯喝着清爽的啤酒,自由自在的享受着片刻的自由。”,这是多么奢侈的享受,对一群关押的囚犯来说,能在监狱里自由自在的喝着啤酒,简直爽到极点。监狱的户外工厂维修工程进行时,安迪和其他的狱友一起在屋顶工作,其间,他们听到狱警哈德利的弟弟死后有一笔财产要他继承,同时他又为政府所征收的重税而烦恼的时候,安迪却做出了不同寻常的举动,上前和狱警长说了自己能够帮他让财产不被政府拥有,这让在场的所有人震惊。最后狱警长还是被金钱所诱惑,满足了安迪的要求,用给每个囚犯三瓶啤酒的代价换来那35000美元的财产。从这件事看来,安迪一来换取了狱友们的信任,为以后在狱中的生活变得更自然;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安迪给了其他人一个信号,那就是自由从来就不是什么奢侈的要求,只要自己懂得去追求,它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正如瑞德所说:“我们坐着喝着啤酒,阳光洒肩头,仿佛自由人,感觉就像在装修自己家的屋顶,我们能创造一切。” 片段二:“乏味、枯燥的监狱日常生活,突然间,广播里响起了优美动听的意大利歌曲。。。。。。”,是的,不是别人正是安迪用自己的执着换来州府资助所得来的“奢侈品”,在给狱友们分享那原本属于人类初始的自由。安迪在这么做之前,他也许更本就没有想到自己将受到什么惩罚,反而想到的是那片刻的自由,哪怕也就那几十秒钟、几分钟。也是瑞德所说的:“我到今天始终不明白这两个意大利女人在唱什么,事实上我也不想去明白,有些东西不说更好。我想那是非笔墨可形容的美境,但是会令你心伤,那声音飞扬,更搞,更远,越过任何在灰色地带的人所梦想的,如一只美丽的小鸟飞进了这灰色的鸟笼,让这些围墙消失了,令铁窗中的所有犯人感到一刻的自由。”??在因为这个违规被罚关闭两个星期后,他被狱友问起这么做值得吗?安迪回答的很轻松,那就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哦,这是多么的豁达,也不是常人都能这么想的,那怕在监狱享受那短暂的美好时光,受再大的罪也值得,这是安迪的信念。 片段三:“布鲁斯用尖刀挟持着狱友希活,威胁要割断希活的喉咙。。。。。。”,是什么令布鲁斯要想在监狱里杀人?大家先前看的有点晕,但在知道布鲁斯是因为害怕面对外面的生活而自己想借以留在监狱的事实后,就更纳闷了。怎么会有可以出监狱的时候还不想走的人存在啊?是的,瑞德说的很有道理:“布鲁斯不是疯了,他只是被制度化了。他在监狱已经五十年了,五十年啊!这是他唯一认识的地方,在这儿,他是个重要的人,一个有教养的人,而在外面,他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被假释出来的囚犯,申请张借书证都有困难。我告诉你们,这围墙是很有趣的,开始,你恨它,接着,你适应了它们。日子久了,你开始依赖它们,那就是被制度化了。”,这是很透彻的分析,瑞德说出了布鲁斯不敢面对的现实。??那就是布鲁斯自己心里的独白:“大家好,外面的改变令我难以想象,我童年是只见过一次汽车,但现在到处都是,世界改变得很快。”,这一切不能怪布鲁斯,但是,正是布鲁斯对生活没有了希望,最后自己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的生活,即使获得了自由也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选择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许这对一个在监狱呆了五十年,已经变的沧桑的老者太过苛刻,生活的一切要重新来过,那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可能布鲁斯在面对自己亲手放飞的杰克时,他还有生活下去的希望,但是谁会想到一只放飞的鸟怎么和人类想的一样呢?在面对偌大的蓝蓝的天空,在面对自由自在的世界,它怎么舍得它即将逝去呢,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的生活吧! 片段四:“安迪要求监狱长重新审查自己的案子,说了惹怒监狱长的话后。。。。。。”,安迪被罚禁闭一个月,这是当权者滥用职权的表现,而没有去尊重事实。安迪把自己争取自由的希望完全放在这上面,可没有想到换来这种结果,但是他自己更是为自己留有一条后路——越狱,而且成功了,那是后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安迪从来就没有丢失自己的希望,在和瑞德的对话中我们都能清楚的认识到。??是的,人是不一样的,安迪报着强烈的追求自由的希望在监狱里不知不觉的进行着自己的越狱计划,即使是被认为是600年才能完成的事他也不服输,硬着腰杆进行到底,结果是在19年里就获得了胜利,让周围的人羡慕不已,也许人们会想这怎么可能,那样就能越狱?可能这是电影的表现手法,也是电影要给人们的启示,我们不得不佩服人家的信念的强烈。??也许是受了安迪成功越狱的影响,瑞德在面对假释审问的时候,表现出了以前所没有的勇气和成熟:??陪审官:“瑞德,你因终身监禁已被关了40年了,你觉得你已改过了么?”??瑞德:“改过?让我想想。我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陪审官:“你有心理准备重新投入社会么?。。。。。。”??瑞德:“我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小老弟。对我来说那只是个用来掩饰的词,政客用的词句。你们年轻人能穿西装、打领带、有一份好工作。你们到底想知道些什么?我对自己所犯的罪感到后悔么?” 陪审官:“你有后悔么?”??瑞德:“没有一天我不感到后悔的,不是因为我在监狱里,或者你认为我该这样。我回首过往,一个年轻的、愚蠢的小孩犯了滔天大罪,我想和他谈谈,我想和他讲讲道理,告诉他做人之道,但已不能了,那孩子已无影无踪了,只剩下这个老人,我得这样生活下去,改过?只是个胡说的字眼。你继续盖上你的印章吧,老弟,别再浪费我的时间了。说句实话,我不会再说了。”??最后竟然换来了陪审官重重的盖上一个印章:“APPROVED”,这才有影片结尾的安迪和瑞德的重逢。希望到自由、自由到希望终于在安迪和瑞德两个人的亲身经历中表现的完美无缺,两者是永不分离的载体。??“蔚蓝的圣华塔尼欧海滨,有间小旅馆,旁边有艘破船,安迪远远的望见瑞德。。。。。。”??这就是影片的结尾景象,自由和所有的希望都在顷刻间变为现实,这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景象,能在每个人的心里击起波澜的意境,我也不例外。。。。。。 回答者: xu89012423 - 二级   2008-12-16 23:50 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期待,但每个人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变得习惯。当习惯了,究竟是改变还是不改变? 被冤入狱的银行家安迪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19年后终于逃离了“肖申克监狱”,也逃离了这个有形建筑中的“无形体制”——《肖申克的救赎》,这部从1994年流传至今的影片,依然让人回味。 影片并没有告诉人们答案,但在影片中,有人在改变,也有人在习惯。不能说哪种就是最好的选择,只是不同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影片中的“肖申克监狱”隐喻着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对于在监狱里呆了50年的老托马斯来说,改变意味着毁灭;但对于年轻而富于激情的安迪来说,改变则是一种救赎。 习惯这个东西,对于已经习惯的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对于尚存一丝改变信念的人来说,似乎有些“可怕”。因为这个时候,要面对的“敌人”就是自己。外界的压力是强加的,可以接受或者不接受,但是习惯,却已渗透到自己身体甚至骨子里。如果要改变习惯,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对于芸芸众生,这是何其艰难的一件事。 习惯意味着熟悉、意味着安全、意味着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但也意味着重复、意味着枯燥、意味着缺乏创新、意味着缺少激情……习惯无所谓好与坏,只是在于人们的需求。对于需要安全的人来说,习惯就是“天使”;对于需要激情的人来说,习惯就是“魔鬼”。而天使与魔鬼,往往只存在于一念之间。 《肖申克的救赎》其实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斯蒂芬�6�1金这位悬疑大师也只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人们,追求自我的人生并非只是一个梦想,只是在于自己怎么去做。不管结果怎么样,这个过程很重要。 当然,如果安迪逃跑失败,一切又会像从前一样,等待他的或许是更为残酷的惩罚。但是,如果没有尝试,又有谁会知道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呢? 因此,习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习惯了“习惯”。或许正如影片台词所说的:“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回答者: fhy1986 - 三级   2008-12-18 12:19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8.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百分百是我自己写的,望采纳                                                       
                                                                 自由
傍晚的楼顶,穿着被汗水浸湿的衣裳,晒着阳光,喝着冰冻的啤酒,享受着短暂的自由。 
   两个无期,足够让你付出一生。残酷的现实,悲惨的世界,审判之日即将来临…… 
   在肖申克,慢慢的,用自己的余生来救赎自己的过错吧,也许就是一声内心无助的恳求,足够被殴至暴毙牢笼。 
   虽然被诬陷,但是也只能用自己的一切来赎罪,尽量让自己的牢狱生过的更好,他建立图书馆,为狱警算税收,为典狱长洗钱,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在里面生活…… 
  面对19年后的翻案机会被彻底磨灭,他选择有希望的活下去,去那个梦寐的海边,开一间旅馆,买一艘旧船,在那没有回忆的地方度过余生。 
   希望是个好东西,不要丢弃它,每一个夜晚的挖掘,在白天再慢慢倾倒那点点的碎石,在那通向自由的通道里,每一次伴着雷鸣的巨响地敲击,都是他对自由的无尽渴望,以及对现实愤怒的狂吼! 
  40年,60年,当再走出那个高高的铁丝网的时候,心想的也许不是自由的幸福,而是对陌生社会的恐惧,这就是现实,面对的不是熟悉的牢笼,不是畅谈的狱友,似乎生活突然变得如此困难。 
   现实终归是现实,两个选择: 
   忙着生 
  …… 
  忙着死 
   !